梵高的坟茔读后感?..那么,梵高的坟茔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梵高在巴黎》读后感]我被主人公命运的坎坷所感动,《梵高在巴黎》读后感。也许是两者的结合,成就了范增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当我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仿佛看到梵高坐在灰色天空笼罩下的空旷原野中,一双忧郁的眼睛望着无边的天际,那目光中充满了哀伤、无奈,苦楚,也充满了坚强与执著。我感受到他的孤单与无助,彷徨与痛苦,也感受到他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关爱,被人认可。梵高的卧室是那样简陋,那仅有的一扇窗,通过它,只能够望见天空,望见那目睹了梵高所有苦难却无能为力的天空。夜晚,当梵高躺在床上,当点点星光倾泻到屋内时,他会不会起身,走到窗下,虔诚地祈祷,祈求上苍给他一点点希望,让他有坚持的勇气与力量?也许会吧,因为在他最后的杰作中,有一幅《欧维尔教堂》,在诗人的题词中说\"上帝是梵高生前心灵的最后一字\",可见在梵高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唯一能够给予他力量的只有上帝,除了上帝,他还能向谁祈求最后的希望?在《麦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我看到那浓密的乌云是梵高所面临的种种挫折与坎坷。它如此地阴沉,如此地厚重,似乎要吞噬一切,吞噬所有,但在梵高的笔下,纵然它可以吞噬宇宙万物,却唯独不能吞噬希望:看那金灿灿的麦田,闪耀着鲜亮的光彩,那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希望与幸福的色彩,它不曾因乌云而蒙上黯淡的阴影,恰恰相反,在灰暗中,它却是更加耀眼,更加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在这幅画里,我看到的是梵高的坚强与执著,他怀着仅有的希望在痛苦中前行,希望是如此渺茫,但他依然坚持,他渴望梦想成真,渴望感受到从痛苦中走出的欢乐与欣慰,就像一只梦想爬出深井的蜗牛,它一次一次地攀援,又一次一次地摔下,但它始终坚持,因为它厌恶了井底的黑暗与阴冷,厌恶了井底的死寂与污浊,它只想爬出,只想爬出…它渴望感受到和风的吹拂,阳光的普照;它渴望看到缤纷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它渴望爬出井底,去感受它日夜渴盼的一切,不论摔下多少次,它依然攀援,直到无法攀援为止…在前行的路上,梵高是独自一人,他是被人遗忘的,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切只有他自己懂得,读后感《《梵高在巴黎》读后感》。他因付出而受到的痛苦,命运却没有给予他相应的补偿--在他满怀希望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比被弃置不顾,被彻底忘却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潮湿的黑夜,是狭窄深陷的冰窟,那是与死比邻的生….梵高为了和别人交朋友而把耳朵割下,当他履行诺言伸出双手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一般的寂静,还有什么比真心付出更珍贵,更让人潸然泪下?还有什么比无情的拒绝更让人心碎,让人绝望?而那个真心付出的人是梵高,那个遭到无情拒绝的人也是梵高!我多想跨越时空,伸出双手,握住那僵在半空里的期待;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寻觅,听他讲心底的故事;我多想跨越时空,听他诉说,替他分担心底的忧伤;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安慰,抹去他眼中的忧郁哀伤…但我却什么都不能为他做,除了在那里为他默默流泪。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让他企盼,让他付出,让他坚持,却在他生前什么都不能给予,只给他空空的等待和绝望?今天,所有雄伟壮丽的画馆,无论奥赛博物馆或大皇宫,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荷兰和法国都争称梵高是她的儿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耸立着他的纪念馆,而一百年前,梵高的理想却是在咖啡馆里一悬他的心迹。既然要在一百年后给他如此大的殊荣,为何不在一百年前给他哪怕是一点点的希望?他不渴求荣誉,不渴求名望,不渴求地位,只要一点对他的认可与承认,只要一点对他的尊重与理解,他就满足了,可在一百年前,那一点点的希望他从未得到过。如果他得到了,他的眼中就不会只有灰暗,他的世界就不会没有幸福,他就不会那样凄惨地离开…梵高生前没有苛求过什么,也从未伤害过谁,却总是被伤害,死后也是。死后的殊荣他生前不曾奢望,既然是无心得来,为何有那么多子虚乌有的垢辱强加在他的身上,为何在死后依然不给他人格与灵魂的尊重?是为了显示那些聒噪者的才能卓越,视角独特,还是嫉妒的怒火让他们容不得别人比他们好?若是如此,尽管把那些荣誉拿去,梵高不在乎,只希望能给他一片安静的天空…梵高的坟茔,简陋却不荒芜,令人凄恻却又让人敬仰,墓上的草,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它要守候,守候着这个安息的人,守候着这个执著于梦想的人,守候着这个不会被忘却的人… 〔《梵高在巴黎》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文学和生活 在我的文章里,有过这样一段个性宣言:我不是个很好的写手(记录者),我只是习惯并享受着,用我的文字,装点华丽的青春,哪怕只能成为,我也愿意做一个永恒的文字守护精灵。
一直以来,文字一直充满,且影响着我的生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均让我陶醉其中。
莎士比亚的悲喜经典,让我在文学中,体验人生,感悟生活。以及社会,这处无偿的舞台剧;郭敬明的华丽文字,让我仿佛身临与青春的忧伤与欢笑,犹如走入缥缈的空间,让我感动其中;余秋雨的哲理散文,让我正确的思考与前行;杰克·韦尔奇与卡莉的经管理论,让我的思维,穿梭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在字里行间中,释放生活里,那少许暗淡的麻木。
也许,正因如此,在被记忆的感伤与现实的困惑缠绕时,我选择起了阅读,用那些充满真实的文字,填满我内心的烦躁,与残缺的快乐。而我也深信,文字(阅读)是一种很好的疗伤方式。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于音乐与文学,简简单单,却又充满温暖的幸福。忧伤的音乐搭配略带忧愁的散文,让我绝望的悲伤;快节奏的音乐,结局美满的小说,给予我微笑。在音乐与文字中,我随着作者,甚至主角在一个又一个梦境中遨游,使我体会到了那短暂的满足,温暖的永恒。
然...文学和生活 在我的文章里,有过这样一段个性宣言:我不是个很好的写手(记录者),我只是习惯并享受着,用我的文字,装点华丽的青春,哪怕只能成为,我也愿意做一个永恒的文字守护精灵。
一直以来,文字一直充满,且影响着我的生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均让我陶醉其中。
莎士比亚的悲喜经典,让我在文学中,体验人生,感悟生活。以及社会,这处无偿的舞台剧;郭敬明的华丽文字,让我仿佛身临与青春的忧伤与欢笑,犹如走入缥缈的空间,让我感动其中;余秋雨的哲理散文,让我正确的思考与前行;杰克·韦尔奇与卡莉的经管理论,让我的思维,穿梭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在字里行间中,释放生活里,那少许暗淡的麻木。
也许,正因如此,在被记忆的感伤与现实的困惑缠绕时,我选择起了阅读,用那些充满真实的文字,填满我内心的烦躁,与残缺的快乐。而我也深信,文字(阅读)是一种很好的疗伤方式。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于音乐与文学,简简单单,却又充满温暖的幸福。忧伤的音乐搭配略带忧愁的散文,让我绝望的悲伤;快节奏的音乐,结局美满的小说,给予我微笑。在音乐与文字中,我随着作者,甚至主角在一个又一个梦境中遨游,使我体会到了那短暂的满足,温暖的永恒。
然而,文学带给我的,还不仅仅如此,从小,我就酷爱写作,有时候,我会充满激动的在blog,在萌芽社区,在论坛上,写下充满忧伤思想的散文;有时则投给榕树下,几篇我对于教育的杂文,写下我对于教育和现实生活的愤愤和不满的,而这些,得到更多的,是不少人对于我作品的“少年老成,思想过深”的点评,那发泄过后的释放与轻松,还有,因我浅淡的文笔,而得到的骄傲与自信;但是,在那之后,我又会照常活泼欢笑,自信地迎接新的一切,继续生活这场戏。或许,因为文学,铸就了我如此两面极端的个性吧/
宁静的夜晚,伴着舒缓的爵士乐,捧起书本,写写散文,陶醉其中。
文学,像是一杯浓浓的卡布奇诺,用它的芬香,温暖我的生活,呵护我的青春。在灿烂的阳光下,享受,属于我的一片温馨与宁静。在生活中,感受更多真实,陶醉更多欢乐。
梵高的后裔
http://www.online.sdu.edu.cn/2005-12-10 12:31:13学生在线(c)
总想写些关于梵高的文字,总也觉得无从下笔。
“朱雀演绎”南新区艺术月的第一项活动是04级美术学学生的写生作品展,在一幅幅布面油画中走过,不相干的主题,却突然间,想起了那个用热烈的色彩演绎自我呼唤生命的艺术赤子的灵魂。
于他,我只是一个瞻仰者,而于我,他却是一个奇迹。当感觉一旦向你袭来,任谁也无法阻挡的,何况,或者原本就不曾想去阻挡。人的奇妙在于别人看透的,自己总觉得不懂,而别人所未解的,其实却早已在浑然不觉中参悟了。
他不是这样的人。他总在质问的是自己,因为无处告白,无处倾诉,他的才华早被压抑的几近变形。幸而有色彩。上帝是明智的,也是公平的,他的毁灭总附带着恩赐,如同他的温柔总暗藏着阴谋。但我们不懂,我们总也弄不清是该喜极而泣还是悲痛欲绝。我们再超尘也脱不了自己的实质,再非凡也还是一个人。
于是痛着吧,前人在讲,总不会一帆风顺的。于是我们也乖乖的听话,做规规矩矩的下一代。全因了我们的无知!
幸而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人突兀出来,作精神实质的推崇者,说了我们潜意识里存在已久却存留到已不会表达的语言。可笑的,他们生前总苦郁,而身后事已无关。
记得范增曾有一篇文章题为《梵高的坟茔》的,写到了他对于梵高的崇敬,但文字里我却更多地读出的是一丝丝悲凉的哀伤。最美丽的才华总是压抑中爆发出来的吧,而且,没有经历过压抑的人,多半难懂得其中真意。
当时的梵高,需要的其实只是别人的哪怕一个赞许的眼神而已,但他没有得到,他的苦或许有人知但却是无人可解,直到久远以后的现在。人们自以为了解了他,蜂拥而至的人群挤向他的作品,当一幅幅曾为人所不齿的作品以天文高价拍卖出售时,那些举起手中号牌的人们,又有谁真正懂得《红色的葡萄园》是怎样表现出了他的想法?
我们总是相信权威,而且我们也总爱人云亦云。或许,当初只是某个所谓的权威在他的画面前站了一下,自以为聪明的附庸风雅的人便一拥而上。他的画作得到了如此多的青睐,但此时的他已经不在也不再了。
已经时日久远了,我们却还是没有懂,单单只从那喷薄欲出的色彩中听到一种强烈的呼喊。
良好的文化修养、多方面的知识,这似乎是文艺评论的必备前提,但是真的有用吗?当你看着他的向日葵突然间默默流泪了,当你看到他的鸢尾突然间感觉世界静止了,当你看到他的星夜突然间就像去奔跑了,当你看到他的自画像突然间开始自嘲了,比什么所谓理论强去百倍。
他被归于后印象画派画家,而且是野兽主义艺术与表现主义艺术的先导。但在他落下粗犷的笔触时,只是在抒发他的压抑,别无他。
我们没有能完全读懂他,但是总有那么一种感觉在告诉我,这世界的某一处,某一时,一定会有梵高的后裔。
一切矛盾一切因果一切轮回总是无语的,我们却真真切切的听到音响……
是这篇吗?
我被主人公命运的坎坷所感动。也许是两者的结合,成就了范增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当我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仿佛看到梵高坐在灰色天空笼罩下的空旷原野中,一双忧郁的眼睛望着无边的天际,那目光中充满了哀伤、无奈,苦楚,也充满了坚强与执著。我感受到他的孤单与无助,彷徨与痛苦,也感受到他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关爱,被人认可。
梵高的卧室是那样简陋,那仅有的一扇窗,通过它,只能够望见天空,望见那目睹了梵高所有苦难却无能为力的天空。夜晚,当梵高躺在床上,当点点星光倾泻到屋内时,他会不会起身,走到窗下,虔诚地祈祷,祈求上苍给他一点点希望,让他有坚持的勇气与力量?也许会吧,因为在他最后的杰作中,有一幅《欧维尔教堂》,在诗人的题词中说“上帝是梵高生前心灵的最后一字”,可见在梵高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唯一能够给予他力量的只有上帝,除了上帝,他还能向谁祈求最后的希望?
在《麦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我看到那浓密的乌云是梵高所面临的种种挫折与坎坷。它如此地阴沉,如此地厚重,似乎要吞噬一切,吞噬所有,但在梵高的笔下,纵然它可以吞噬宇宙万物,却唯独不能吞噬希望:看那金灿灿的麦田,闪耀着鲜亮的光彩,那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希望与幸福的色彩,它不曾因乌云而蒙上黯淡的阴影,恰恰相反,在灰暗中,它却是更加耀眼,更加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在这幅画里,我看到的是梵高的坚强与执著,他怀着仅有的希望在痛苦中前行,希望是如此渺茫,但他依然坚持,他渴望梦想成真,渴望感受到从痛苦中走出的欢乐与欣慰,就像一只梦想爬出深井的蜗牛,它一次一次地攀援,又一次一次地摔下,但它始终坚持,因为它厌恶了井底的黑暗与阴冷,厌恶了井底的死寂与污浊,它只想爬出,只想爬出……它渴望感受到和风的吹拂,阳光的普照;它渴望看到缤纷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它渴望爬出井底,去感受它日夜渴盼的一切,不论摔下多少次,它依然攀援,直到无法攀援为止……
在前行的路上,梵高是独自一人,他是被人遗忘的,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切只有他自己懂得。他因付出而受到的痛苦,命运却没有给予他相应的补偿——在他满怀希望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比被弃置不顾,被彻底忘却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潮湿的黑夜,是狭窄深陷的冰窟,那是与死比邻的生…..梵高为了和别人交朋友而把耳朵割下,当他履行诺言伸出双手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一般的寂静,还有什么比真心付出更珍贵,更让人潸然泪下?还有什么比无情的拒绝更让人心碎,让人绝望?而那个真心付出的人是梵高,那个遭到无情拒绝的人也是梵高!
我多想跨越时空,伸出双手,握住那僵在半空里的期待;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寻觅,听他讲心底的故事;我多想跨越时空,听他诉说,替他分担心底的忧伤;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安慰,抹去他眼中的忧郁哀伤……但我却什么都不能为他做,除了在那里为他默默流泪。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让他企盼,让他付出,让他坚持,却在他生前什么都不能给予,只给他空空的等待和绝望?
今天,所有雄伟壮丽的画馆,无论奥赛博物馆或大皇宫,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荷兰和法国都争称梵高是她的儿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耸立着他的纪念馆,而一百年前,梵高的理想却是在咖啡馆里一悬他的心迹。既然要在一百年后给他如此大的殊荣,为何不在一百年前给他哪怕是一点点的希望?他不渴求荣誉,不渴求名望,不渴求地位,只要一点对他的认可与承认,只要一点对他的尊重与理解,他就满足了,可在一百年前,那一点点的希望他从未得到过。如果他得到了,他的眼中就不会只有灰暗,他的世界就不会没有幸福,他就不会那样凄惨地离开……
梵高生前没有苛求过什么,也从未伤害过谁,却总是被伤害,死后也是。死后的殊荣他生前不曾奢望,既然是无心得来,为何有那么多子虚乌有的垢辱强加在他的身上,为何在死后依然不给他人格与灵魂的尊重?是为了显示那些聒噪者的才能卓越,视角独特,还是嫉妒的怒火让他们容不得别人比他们好?若是如此,尽管把那些荣誉拿去,梵高不在乎,只希望能给他一片安静的天空……
梵高的坟茔,简陋却不荒芜,令人凄恻却又让人敬仰,墓上的草,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它要守候,守候着这个安息的人,守候着这个执著于梦想的人,守候着这个不会被忘却的人……
供你参考,但是我个人觉得还是自己写出来的比较有真情实感。
《梵高的坟茔》读后感
初读《梵高的坟茔》,我被作者感情的深挚所感动;再读《梵高的坟茔》,我被主人公命运的坎坷所感动。也许是两者的结合,成就了范增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当我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仿佛看到梵高坐在灰色天空笼罩下的空旷原野中,一双忧郁的眼睛望着无边的天际,那目光中充满了哀伤、无奈,苦楚,也充满了坚强与执著。我感受到他的孤单与无助,彷徨与痛苦,也感受到他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关爱,被人认可。
梵高的卧室是那样简陋,那仅有的一扇窗,通过它,只能够望见天空,望见那目睹了梵高所有苦难却无能为力的天空。夜晚,当梵高躺在床上,当点点星光倾泻到屋内时,他会不会起身,走到窗下,虔诚地祈祷,祈求上苍给他一点点希望,让他有坚持的勇气与力量?也许会吧,因为在他最后的杰作中,有一幅《欧维尔教堂》,在诗人的题词中说“上帝是梵高生前心灵的最后一字”,可见在梵高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唯一能够给予他力量的只有上帝,除了上帝,他还能向谁祈求最后的希望?
在《麦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我看到那浓密的乌云是梵高所面临的种种挫折与坎坷。它如此地阴沉,如此地厚重,似乎要吞噬一切,吞噬所有,但在梵高的笔下,纵然它可以吞噬宇宙万物,却唯独不能吞噬希望:看那金灿灿的麦田,闪耀着鲜亮的光彩,那象征着成熟与收获,希望与幸福的色彩,它不曾因乌云而蒙上黯淡的阴影,恰恰相反,在灰暗中,它却是更加耀眼,更加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和力量。在这幅画里,我看到的是梵高的坚强与执著,他怀着仅有的希望在痛苦中前行,希望是如此渺茫,但他依然坚持,他渴望梦想成真,渴望感受到从痛苦中走出的欢乐与欣慰,就像一只梦想爬出深井的蜗牛,它一次一次地攀援,又一次一次地摔下,但它始终坚持,因为它厌恶了井底的黑暗与阴冷,厌恶了井底的死寂与污浊,它只想爬出,只想爬出……它渴望感受到和风的吹拂,阳光的普照;它渴望看到缤纷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它渴望爬出井底,去感受它日夜渴盼的一切,不论摔下多少次,它依然攀援,直到无法攀援为止……
在前行的路上,梵高是独自一人,他是被人遗忘的,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切只有他自己懂得。他因付出而受到的痛苦,命运却没有给予他相应的补偿——在他满怀希望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比被弃置不顾,被彻底忘却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潮湿的黑夜,是狭窄深陷的冰窟,那是与死比邻的生…..梵高为了和别人交朋友而把耳朵割下,当他履行诺言伸出双手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一般的寂静,还有什么比真心付出更珍贵,更让人潸然泪下?还有什么比无情的拒绝更让人心碎,让人绝望?而那个真心付出的人是梵高,那个遭到无情拒绝的人也是梵高!
我多想跨越时空,伸出双手,握住那僵在半空里的期待;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寻觅,听他讲心底的故事;我多想跨越时空,听他诉说,替他分担心底的忧伤;我多想跨越时空,把他安慰,抹去他眼中的忧郁哀伤……但我却什么都不能为他做,除了在那里为他默默流泪。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公,让他企盼,让他付出,让他坚持,却在他生前什么都不能给予,只给他空空的等待和绝望?
今天,所有雄伟壮丽的画馆,无论奥赛博物馆或大皇宫,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荷兰和法国都争称梵高是她的儿子,在巴黎和阿姆斯特丹,都耸立着他的纪念馆,而一百年前,梵高的理想却是在咖啡馆里一悬他的心迹。既然要在一百年后给他如此大的殊荣,为何不在一百年前给他哪怕是一点点的希望?他不渴求荣誉,不渴求名望,不渴求地位,只要一点对他的认可与承认,只要一点对他的尊重与理解,他就满足了,可在一百年前,那一点点的希望他从未得到过。如果他得到了,他的眼中就不会只有灰暗,他的世界就不会没有幸福,他就不会那样凄惨地离开……
梵高生前没有苛求过什么,也从未伤害过谁,却总是被伤害,死后也是。死后的殊荣他生前不曾奢望,既然是无心得来,为何有那么多子虚乌有的垢辱强加在他的身上,为何在死后依然不给他人格与灵魂的尊重?是为了显示那些聒噪者的才能卓越,视角独特,还是嫉妒的怒火让他们容不得别人比他们好?若是如此,尽管把那些荣誉拿去,梵高不在乎,只希望能给他一片安静的天空……
梵高的坟茔,简陋却不荒芜,令人凄恻却又让人敬仰,墓上的草,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它要守候,守候着这个安息的人,守候着这个执著于梦想的人,守候着这个不会被忘却的人……
以上就是梵高的坟茔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