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孩子敏感期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那么,捕捉孩子敏感期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再次温读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时,身份不仅仅是一名幼儿园教师,还增加了一个1岁孩子妈妈的身份。再次拾起久违的书,感受颇深。看完序言后,我对敏感期的概念和注意进行了以下简单梳理:(如图)
一、我与《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印象深刻的15年到省委新湘幼儿园学习,某天下班后刚好是蒙氏班的老师组织班级家长,我也参与了旁听。与平常的家长会不一样,新湘的老师以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为主题,以案例为方式分享了班级部分孩子在中班阶段出现的行为故事。一方面被新湘老师扎实的专业所佩服,另一方面通过生动活泼的案例分享,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之后的工作中,常常有很多老师跟我聊起面对班级的“调皮”孩子不知所措,和家长在咨询如何调整和纠正孩子某些行为所产生的困惑而不知如何解答的担忧,我和老师推荐最多的也是,可以读读《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应该可以从中找些答案。后来便有了谢敏、梁婷、陈萌等多位老师学习此书并熟练的运用到家长和班级工作中。当然,谈到自己是否完整和熟悉所有敏感期的现象和注意事项,说来惭愧真的还没有细读,借着这次读书会,希望能够认真领悟透彻。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
捕捉儿童敏感期——尤为重要,敏感期是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一旦错失,就不能“亡羊补牢”。当孩子用手,用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要全力投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了解到儿童成长的规律,了解到孩子是如何顺利通过敏感期,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从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开始的敏感期,儿子会对玩具车“情有独钟”,随时手里抱着、口中念着、走在路上看到也要去摸,似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我觉得这是走火入魔的表现,其实这是孩子处在建立概念的敏感期,只要他感兴趣的东西,他会不惜一切反复进行,以满足他的心里渴求。
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有时儿子会不让别人动自己的东西,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我会解读为自私,进而谴责儿子的行为,其实,这只是儿子自我产生的表现而已。最后发现孩子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孩子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孩子自我诞生的标志。
捕捉儿童敏感期
喜欢程度:✬✬✬✬
经典语录:
不得不感叹一下,这篇读后感终于诞生了。(吐槽一下,真的是拖延症晚期患者)
这本书在我上大学期间已经被专业课老师安利了无数遍,奈何,大学的我,真的是放荡不羁爱自由啊,就是不看它,如果有时光机,我一定回到大学,按着我的脑袋,你给我看!!!还好,我最终没有错过这本书,嗯,没错,我终于吃下了专业课老师的安利,虽然已经过去三年了......(我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其实呢,这本书是我工作之后才开始读的,利用中午看孩子睡觉的时间...(哈哈哈,没想到看孩子还看出努力提升自我的水平,没想到啊,有这奋斗劲,当年我高考不得考个211,985,扯远了扯远了...)这本书我最满意的也是这一点,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因为上下没有多大关系,要说有关系,那就是他是按年龄来进行叙事书写的。不过,主人公不是一个,是由很多可爱的宝贝组成的,所以,当你看到这一段时,可能下一段的主人公就换人了,这样,你看起书来就不会有太大的瘾,不会说被一个主人公抓着欲罢不能,所以,我可以随时放下书,不影响继续我的其他工作。(再差个话题:信女愿一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换孩子们甜蜜午睡,不在床上蹦迪,不与旁边小朋友互挠脚心,不和好朋友之间大声的说悄悄话,不在被窝里脱裤子放屁让旁边的小朋友闻...)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孙瑞雪老师绝了,把孩子分析的这么透彻,基本上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这里都能找到对应的原型,真可谓育儿百科全书啊。
根据蒙特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下列几种
1、语言敏感期(0至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2、秩序敏感期(2至4岁):孩予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戚力。蒙特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至2岁):孩予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三~六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特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能。
上周四晚上,全体教师在余园长的组织及带领下一起研读和学习了《蒙特梭利文集——儿童的心智》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觉得获益匪浅!这两章分别为成长期和新方向,都从生理及心理两个层面阐述了人的发展,接下来我将就这两个章节浅谈一下我的感想!
书中说到,人从出生到大学时代可以分为截然不同的四个时期,分别是0——6岁、6——12岁、12——18岁以及18——24岁,并且每个时期都有其显著的特点;
0——6岁作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此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成长的高峰期,此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更细的阶段,即0——1(婴儿期),1——3(幼儿期),3——6(学龄前期),每一个小的阶段又有其特殊之处,这也让我更深刻透彻地了解到生命个体的神奇之处,特别是对于从事蒙氏教育工作的我们来说,清晰0——6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是至关重要的,虽然书中所说:“发展是一系列出生”有些许夸张,但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我们经常感叹:哇,孩子长得太快了!尤其是每次长假过来,作为老师的我们都会惊叹:孩子们的变化可真大呀!这些都是可见的,因此给我们的冲击会比较大,也引导着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观察和等待孩子,因为一不小心孩子就长大了,一不小心我们就错过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一直强调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孩子敏感期,在某一特定的敏感期里我们会发现儿童某方面的能力或兴趣发展十分明显,当然这种敏感期体现在很多方面,好好把握这IE敏感期将对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都有助力。
以上就是捕捉孩子敏感期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当我们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满足孩子口腔的味觉和触觉,给孩子带给较硬的食物的科学方法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会出现敏感期,到那时,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会悄悄的退居二线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