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那么,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这是来自朱光潜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第三封谈十字街口中的一句话。朱光潜老先生我自然是很早就知道的!但那时只限于知道他,并未去读他的作品,直到去年高考结束以后,闲的慌,便到书店购得几本他的书,其中自然是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初次比较粗略的读了一遍这本书,便有一种犹如在昏暗的大道上见到一盏明灯一般!也是那时便记得这句至理,受用至今,不得不说,幸哉!幸哉!
就书之篇幅而言,这本书其实不算什么长篇巨作,但其中之思想含义,确实如不绝之源折服于泉喷涌而出,滋润无数读者,也让我们折服于一位大师如此深邃的智慧,更感动于一位长者对于我们晚辈深深的教诲与引导。初阅此书,便有春雨细下,润物无声的感觉!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很多的话读来浅显易懂,却是我们往日思考的但无法表达出来的。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话中含意。在本书中,可以从中发现某一个触动你内心的句子,虽然里面有些章节可能感觉不太适合现在的步调,但是事物都是相通的,都会或多或少能从中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得到你所希望领悟的精华。第一封信朱老便谈的是读书之必要性,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者人类之精神食粮,当然古今多少名人都谈到读书之重要性,但朱老谈读书却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就好像一场风,风来,谅意自来,抑或一一盏灯,灯亮则知方向何在!于我而言,第三封信的感触更深,有人说,人这一生,不过俯仰之间,短暂无比。但是该吃的苦,该有的美好,自然是一样不少,人生就是一路的风景,生与死就是起点和终点,因此,有时,在某个阶段,我们总是期待着一个结局,其实那不是真正的结局,而是你在在这个阶段最后面临的一个十字路口要做的抉择。不可否认,十字路口是我们一生的伴侣,因为我们一生,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也就是十字路口的选择,由此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如朱老所言,我们要自由的伸张自我,当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不要因世俗的限制,名利的诱惑而忽略本身。
当然,除了这一封信对我个人有很大的帮助之外,其他的信也给我浅薄轻浮的灵魂带来极大的滋养!从整体上来说,朱老的亲切、平等的话语让作为读者的青年朋友在亲切地交谈中感觉很自然惬意的同时更愿意接受作者所给出忠实而又有益的建议。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在阅读书信的过程中不仅作者和读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还能够使读者朋友感受作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候严谨学术态度。在风格上,作者的清新淡雅之风引领着全书;在形式上,又具有逻辑层次之美。作者注重在朋友间的平等的交谈中传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在引用例子时注重浅显易懂,用语相当地幽默风趣,就这样作者把深刻的人生哲理说得明白晓畅又十分的透彻。这就好比“这十二封信源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恰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这样让我感受到大家的风范,在无功利的世界中感知它独有的审美风格。在作者的带领下获得解决问题的有益方法;开阔了我的心胸和视野;教会了我如何面对成长中的问题,更是为自己的梦想之羽翼增添一份力量!
在现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已是一件难得可贵的事,而能有幸读到一本好书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逸事。不错,书贵在读,也贵在细读,精读。认真读了方知作者之本意,得到作者施与读者的恩惠!或庸或碌,抽出一点自己的时间,在岁月的小道里,静心读一读书,动亦然是静,停即是走,走也是停!在朱老的这本书中,也许你很难用一个词语,一句话来概括他要表达的东西,但他的这本书确实如同你在某个不知所措的困境里,突然间给你一个暗示,让你找到方向一样!他把对这个社会的现状,人们思想的复杂,青年对生活的感悟很好的做了一个融合,让我们读之,便有一种找到契合点的感觉,不显晦涩,不显俗套,一切刚刚好,如同你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便有一顿丰盛的饭菜准备好一般,其可贵之处,可见大师之智慧。是的,生活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循环体,而是一个多面体!它让你的方方面面都会得到考验,让我们难存有侥幸心理,而人无完人,于是我们总会有不顺和迷茫的时候,而朱老的书便有这样的魔力,当你用心去品读之时,便会在其中得到启发,或者说得到你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答案。
如果当你做一件事,从未有过后悔的时候,那就说明你做的这件事就是对的。阅读朱老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便是如此。无论是在谈读书,谈动,谈静,谈自我认识等等,朱老都给我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感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个当代青年的价值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前也看过一些这些方面的书,但都未有这么深的感触,这便是一个大家的魅力之处吧!是的,当代的我们正处与一个竞争压力的很大的社会现状中,也因此我们将会面对许多的困难和诱惑,但我们应该具有实干精神,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先生之书于我之启发,皆述著于此,词微言薄,目光短浅,难以全得朱老著书劝说之本意,然,能观此书,当知幸哉!
生命因成长而美丽
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梦想,这样你才会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看完稻盛和夫这本《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之后再结合自己目前的现状确实有所感想,就像稻盛和夫所说的,“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确实如此,只要敢想,敢做,并坚持下去,梦想一定能实现!因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稻盛和夫小时候的经历,对他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时候贫穷并非是一件坏事,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并非无道理,从小就培养了这种吃苦耐劳的习惯,对以后的职业生涯非常有帮助。我跟稻盛和夫一样,从小都在农村长大,所以也继承了父母的那种不怕吃苦的精神,更何况我们现在的工作跟农活相比一点都称不上苦!
我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当时的想法也比较简单就是有朝一日,一定要到城市里去生活!不再过这种贫穷的生活,当时爸爸经常会跟我说同样一句话“人穷志短”其实我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出来社会工作以后,才深深地体会到他的真蒂!确实在当今的社会,如果你没有钱的话,周围的人都不会看得起你,包括亲戚在内。以前在农村的时候自己家的亲戚一年都来不了一两次,从自搬出镇里来以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己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有两次工作经历,第一次是在碧桂园凤凰城酒店里面做一个服务员,当时是直接从学校过去实习的,一开始实习只有六百元的工资,所做的都是机械化的工作,就是清洁客房的卫生,包括洗马桶在内,当时我们一起过去的有九个人,第一个星期就走三个人,第二个月又走了3个人,坚持到半年的只剩3个人,坚持到两年的也就剩我一个人。
当时也是因为心里有一个梦,才驱使自己走出那座城来到广州,因为每天早上上班都经过别墅区,停车场,看到周围的一切和自己的现在相比,真的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心里总会扪心自问,为什么别人能拥有豪车,别墅而我就不能呢?我在这里五年之后我能得到什么?再看看我们部门的经理,从事酒店行业八年时间,到现在也只不过是领着七八千的薪水过日子,连房子,车子都没有,如果我继续这样下去,五年之后或者能混个经理做做,但这种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所以我出来了,来到环球视野后,就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赚钱”,并且经过自己的努力第四个月自己的月收入就可以达到万元,这给予我很大的希望,我也从这次过万的收入经历后,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我的梦想,我的未来真的不是一个梦!我相信在环球视野可以得到我想得到的!说到这里我也说一个小插曲,我们那批进来环球视野的也是九个人,两年后只剩下两个人就是我和刘分员。
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肯定会经历很多曲折和坎坷,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不知疲倦,从不懈怠,踏踏实实,坚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梦想肯定会实现的。现在我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有车一族,我也给自己下定了下一个梦想就是在一年以内买房!我相信梦想一定能实现!
读后感写法: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
《生命因成长而美丽》读后感
我读了《生命因成长而美丽》这本书之后,给我的感想很多,书中的内容都是成长中的小故事,生命中的大道理,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明白了生命很宝贵,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欣赏生命的多姿,享受生命的快乐和幸福.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我的三次生命》.写的是作者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是父母给的,第二次是医生
和
自己的毅力给的,或者说是上帝给的,第三次生命最有意义,是一位盲人给的。那是一天下午,作者驾车下班回家,当时天降暴雨,走到一条人迹稀少道路上车子爆
胎了,作者因疾病原因,自己无法修理汽车,只好等待援助,天渐渐地黑了,路越来越难走,也没有行人从此经过。他发现远处有一处亮光,便找了过去,这里的主
人是一位盲人,当他得知作者来历时,立刻冒着大雨上前用手摸着将作者的车子轮胎修好了.当自己用金钱来报答他时.他摇摇头说什么也不要,并告诉作者他的孙
女说你是一个需要依靠拐杖行走的残疾人,所以很高兴能给你提供帮助,还说如果我们对换一下,你也会对我做同样的事的。使作者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怜和自
私,只关心和同情自己,而对别人的需求和想法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从中悟出了生命的意义.就是无私地关心、
给予别人,使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就像塞内加说的一样:”生命如同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的多好.”
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 ”,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天才也是靠勤奋得来的,没有不需要勤奋就获得能力的。下功夫才会思如泉涌,才会有灵感。朱光潜先生引用杜工部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告诫我们要踏踏实实用足功夫,笔下才有神韵。心中才有灵感,灵感才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才能,但天才的背后却是下苦功服磨练心境、意志、技巧。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吧!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这第13封信,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这第13封信,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以上就是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