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读后感?第一部分(第1至4章)讲为政以德的要求和好处,并以孔子的切身体会启示我们,用道德治理国家是值得一辈子坚持的。第二部分(第5至8章)讲我们身边的道德,即如何做到孝。孝是对待父母至诚至真,言行一致,那么,论语为政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对上层阶级(统治阶级)提出了道德要求,这是极具历史进步性的,也是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
为政篇共24章,深深寄寓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他希望执政者是君子,他希望地位崇高和道德崇高能在统治阶层实现统一,这样,社会才能恢复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为政篇24章,我把它分为7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至4章)讲为政以德的要求和好处,并以孔子的切身体会启示我们,用道德治理国家是值得一辈子坚持的。
第二部分(第5至8章)讲我们身边的道德,即如何做到孝。孝是对待父母至诚至真,言行一致,无论生死;孝是自己管理好自己,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孝是对待父母要用心,要尊敬他们,要照顾他们的情感,不是给口饭吃就得;孝是对待父母要和气,舍不得对他们发脾气,不仅仅是他们有事帮帮他们,有好吃好喝的让他们先吃先喝就行。
第三部分(第9至11章)讲如何识人之德。孔子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识人不能只看表象,要有所分析思考。那么,如何识人呢?看他所作所为,看他所交的朋友,看他处事的方式方法,看他的心情显露等。温故而知新,识人的技能亦是如此。
二、《为政》篇学习笔记01
第一篇《学而》是讲个人作为学问的内外修养接着下来讲第二篇《为政》则是讲学问的外用。
注意:许多人认为《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说,称之为“政治哲学”。
在南怀瑾的研究里,孔子很少提到完整的“政治”,孔子只说“为政”,不谈政治;“政治”如国父所说,“管理众人的事。”孔子群提的“为政”是“教化”。
大政治家的风范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即“拱”。
春秋时期,“道德”很少连用,“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变成一个名词为“道德”;到现在年轻人一提到道德,就变成讨厌的名词。这是文化思想的演变。所以我们要知道,秦汉以前,德是德,道是道。而“道”与“天”在当时可以说是最麻烦,最难于界说的两个字,同样有无穷意义。
“道”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的代表。有时候,道路之道,有时候是原则或者法则,像《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这个道,就是法则的意思;有时候,有时道德的代表。
“天”字也是这样,包含有四五个意义。
再说到这个“德”字的意义,过去“德”是表示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时人解释“德者得也。”因此,我们了解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也和后世讲的“道德”意义差不多。
《论语》中有《为政篇》,但没有《大学篇》。《为政篇》中最值得说明的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这句话应当是孔子晚年说的,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概括总结,不是对别人的要求。我们现在经常是对这句话进行掐头去尾地引述和引用,曲解孔子的意思。特别是三十而立,我们现在很多人将其理解实在偏颇,有的人认为三十岁的时候要成就自己的事业;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能够在社会上自立;有的人认为三十岁要开始自己的事业;有的人又认为三十岁要离开父母而自己谋生。凡此种种,类似的说法还很多,但都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本义。
孔子是从十五岁开始总结自己的一生的,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点。十有五而志于学,是说自己在这个时候开始立志学习,并将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生活内容。孔子刚出生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后来母亲又去世了,孔子在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时候,早已在社会上立足了,是先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才确定要进行学习的。《史记》记载鲁国大夫孟釐子去世前夸孔子是年少好学的达者,嘱咐继承人孟懿子要以孔子为师。这个时候孔子只有十七岁,能够得到执政大夫这样的肯定,说明他已经立足于社会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氏以为孝乎?”
色难:在有形有相的大千世界超脱出来,有形有相为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相)凡人离色相世界是很难的。
我的理解是:凡人离开有形有相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怎么活了,凡人是肉眼看世界,离相见相是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但凡人的七情六欲是障碍自己看到本质的最大障碍,但七情六欲同时也是最能成就一个人,因为人的贪欲一过就会伤,伤了就会反省,一直快乐幸福的人是很难放下花花世界的,所以世间一切存在都是阴阳的一体两面,做好自己最重要,因缘到了就如水一样可高可低可圆可方。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冲锋在前,不记得失,奉献自己。
我的理解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一个无我的行者。
有酒食,先生馔:有利,退居在后,利益他人。
曾氏以为孝乎:不是刻意而为,落入执念,是浑然天成,觉而不知的境界,道在其中,时时刻刻不要落入执念,只是让人明白的一个概念,而不是只是这么简单就是孝,不要狭义理解。
我的理解是:孝的次第理解越深,孝的行为才会符合大道,一个没有自我的人,首先是活出自我的人,一个无我的利他的人,首先是内心丰盛富足的人,为了成为圣人而要求自己是最大的我执,求而不得!想要成为圣人而努力执着的人,除了努力还是努力,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做而已,不为成为自然成为。
第四部分(第12至15章)讲君子之德的具体表现。
如君子应注重博学(古代知识范围狭窄,博学是可以做到的,现代社会知识范围太宽泛,做到博学似乎有点难),而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方面的用途;君子重承诺,说到做到,“行其言而后从之”,注重行动力,先做后说,不耍嘴皮子,踏踏实实;君子注重团结,有大局观,而不是跟小人一样,眼皮子浅,容易勾结,搞小团体主义;另外,君子应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学习和思考,对理论知识有批判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样才能保证长久的学习力和行动力!
第五部分(第16至17章)讲德的起点,德的起点在于有真诚的行动,并能客观地认知自己。
如“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当然,这个“攻”的方式是有讲究的。我们不要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不同的意见或不好的言论,你只管做你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和实际行动,消除别人对你的不同看法,“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知不觉中,那些不好的言论也就停止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要客观地认知自己,对自己要诚实,客观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这可以算得上是有聪明智慧的。
以上就是论语为政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总而言之,《论语·为政》篇的核心在讲“德”,以“明德”为主,强调“为政以德”,并告诉我们如何实践“德”。本篇深深寄寓了孔子“君子治国”的理想愿景,但在孔子生活的那个礼乐崩坏、诸侯混战的乱世,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