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千年一叹读后感1 一本好书于个人而言,不在于它是不是名著,不在于它是否能流传百世,也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直达你内心深处,与你产生共鸣。而且,每一次的翻阅,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使你有重新读之的渴望。那么,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历史,每每重拾,都会有一份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有阵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
当曾经的辉煌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开始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了。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伊拉克之行的。当时看时,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的学校里教授的只是像“打倒美国”之类的口号。战争让很多孩子的父亲离开了,于是,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孩子稚嫩的肩膀上。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贫困的直接后果不是反抗,而是尊严的失落,而失落尊严的群体,更能接受极权统治”。
《千年一叹》读后感——我一定复活
“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这是秋雨老师援引希腊一位已故的文化部长的话,包含着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可惜她的愿望无法实现,即使是在她逝后多少年,这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当然文物遗失海外的事情不仅发生在希腊,事实上,世界上各大古老而灿烂的文明都在后世都遭到来自西方的破坏,包括中国,埃及,希腊……,西方的那一群所谓的探险家,考古家,其实就是文化强盗,他们比强盗更可恶,因为他们打着文化的幌子,完全地玷污了文化这个神圣的名词。他们就像一群不良少年,看到了几位虽然上了年纪依然精神矍铄的老者,在他们身上,他们看到了一种淡然,一种沧桑,一种看破了世俗的超然出尘之姿。那种姿态是这样的吸引人,轻轻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天地黯然失色的美。而那种姿态是他们所觊觎的,却是年纪轻轻的他们所无法拥有的,因为那是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沉淀中练就的。但是桀骜的他们认为那些之不过是他们外在的表象造成的,于是他们剥下那些老者的衣服,鞋子穿在自己身上,剔去他们的胡子,粘在自己身上,他们以为这样就能让自己看起来成熟一点,沧桑一点。他们把那些被他们剥光衣服的老者丢在地上,任意的践踏他们的尊严,然后穿上那些老者的衣服,招摇过市。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年一叹》读后感1
对于我这个理工直男来说,文化基本是没什么认识的,对余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还停留在高中时做的那几篇晦涩难懂的阅读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却翻开了这本《千年一叹》,去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遗迹。
读完后合上全书,仍有余音绕梁,于是忍不住想写下读后所感,若有偏颇之处,实在遗憾,毕竟考量文化对一个理工男来说,确实难度较大。
都说今天的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如果有,那中国人信仰钱。略带极端的话语道出了目前中国的现状,焦虑、迷茫、无所事事是很多人的现状,甚至为了金钱丢弃了做人的底线。把人性的善良抛弃丢落在谷底,看不见,也听不见。于是,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描写的是老师带领孩子们去参拜的场景,短短的四段话,描述的场景却不时的在我脑海浮现。
这个教堂经过彻底重建,把古迹和现代溶于一体。现代拿出来的,反而是不加雕饰的原始形态,来烘托精致斑驳的古迹。在爱的领域,古今、文野、高低,没有界限。
教堂门口出现了一对对前来参拜的小学生,穿着雪白的制服,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路唱着悦耳的圣诗。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1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在十年走遍神州大地,探访中华文化,著成《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之后,将眼光转向世界,不顾困难与巨大危险,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时写下的日记随笔集。每篇不过两三页,因为“对这种特殊的‘写作状态’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所以“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
但当你在深夜灯光下独自揣摩,就会发现质朴文字中无声的呐喊与感叹。作者几乎没有对那些一路追随的遗址进行描写,而是从记录日记般琐碎的小事细节写起,折射出文化的过去与当今。它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回想起来,整书只写了两个词——“文明”和“文化”。
随着粮食的种植,对野兽的驯化,火的使用,部分人类定居下来,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生存繁衍,有了文明。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从无休止的寻找食物中解脱出来,有了片刻的闲暇,有了思考的时间,有了高于生存意义的活动,有了特殊的习惯,有了文化。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千年一叹》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
这段时间一直在出差,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出门的时候我常在书包里装本书,在车站等车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在嘈杂中独享一份宁静;火车上看看,给身心一份旅行。未读这本书之前,羡慕那些行者——带着单反、背着包骑着单车转山转水。现在发现余先生是一盏烛火,在若隐若现的前方。
他行路。每到一个地方,或是历史久远、闻名世界,或是荒凉到只剩下一砖半瓦,哪怕仅仅只留下一个传说,他也能怀古评今,为我们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他读书。每讲出的一个故事,总让人感觉熟悉而又新奇,像是历史缝隙里的筋骨。从不扭曲历史,却又鲜为人知。真正的博学是难以模仿的,而我们往往最爱拾人牙慧、夸夸其谈。多想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每一步路都是在与历史同行;每一行字,都是无数脚步的积淀。
我想,本着读书万卷、行路万里的理想,或许永远达不到余先生这样的人生高度,但朝着这盏烛火前行,生活必将更加充实,旅行也必将更有意义。
以上就是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的全部内容,《千年一叹》读后感1 对于我这个理工直男来说,文化基本是没什么认识的,对余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还停留在高中时做的那几篇晦涩难懂的阅读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却翻开了这本《千年一叹》,去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遗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