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读后感? 而德米安就像是辛克莱彷徨人生中的一个引导者,初时他便向辛克莱讲述该隐的故事,认为本该是“恶”的代表的该隐不一定就是“恶”的,他通过对该隐的重新阐释,那么,德米安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说实话,黑塞的作品并不好读,抛开翻译的流畅问题和浓烈的个人语言风格问题,他的作品往往都侧重于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并掺杂了很多哲学思想。这对于平时读惯了“故事书”的我来说,着实是个挑战。一本书往往翻了不到几十页就放弃了。下次再读又得重新翻起。之前读过他大名鼎鼎的著作《悉达多》,因为不甚理解一直没办法写出来像样的读后感。这一次捧起他另一部代表作——《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也只能是尝试着去描述、总结和表达。
黑塞一生获过很多文学荣誉,包括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不仅是个作家,也是个诗人。他的文学作品不以故事的曲折程度和精巧程度著称,而是以优美的语言以及非常多细腻的人物内心描写而取胜。在他的小说中总有一种彷徨、孤独、感伤、梦幻以及对理想的渴望之感。
本书主要描述了主人公辛克莱自我成长走向成熟的成长经历,而德米安是他的朋友,在辛克莱的成长之路上充当了举足轻重的导师角色。这个跟他年龄相仿的少年,有着同龄小孩所没有的睿智、冷静、温暖、坚定。在我的理解来看,德米安的存在更像是一种象征,在辛克莱的成长过程中与德米安失联的那些年,他更像是一个深埋在辛克莱内心的一个符号,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引领他思考的更深入更独立。
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很多人的缩影,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和“彷徨”打交道,彷徨这个世界究竟是光明?还是黑暗?是善?还是恶?我们应该走向何方?
对于十岁的辛克莱来说,他觉得家中藏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父亲和母亲的熏陶下所构成的“光明的世界”这里充满了温暖、善良、正直和明亮,但与此同时,这个家中也藏有由女仆、工匠等构成的另一个极端的世界,这里充满了阴森、欺骗、诱惑和黑暗。最让辛克莱感到困惑的是,这两个世界彼此分隔,却又紧密相邻。
不仅外部存在两个世界,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内心似乎也存在着两个世界,他向往光明的充满善的世界,但是又不自觉地被恶的世界所吸引。他被克罗默吸引,不惜自我吹嘘以求其认同,却不幸落下把柄,被克罗默威胁恐吓,由此无意识地陷入“恶”的世界,但是他对自己远离光明的世界感到十分的彷徨不安。后来,他去读高中,也是不自觉地受到xx的吸引,并且受到了被视为禁忌的青春期的性欲的困扰,他一方面承认自己放荡不羁的性格,终日沉迷在酒吧中,但是一方面又十分地挣扎渴望回到光明的世界。就是这样,他心中的两种观念一直在“打架”,我想做个向善的人,但是我居然起了罪恶的念头,简直是罪无可恕!我能怎么办呢?只能在黑暗中彷徨挣扎了……
而德米安就像是辛克莱彷徨人生中的一个引导者,初时他便向辛克莱讲述该隐的故事,认为本该是“恶”的代表的该隐不一定就是“恶”的,他通过对该隐的重新阐释,试图打破辛克莱心中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信奉,让他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赫尔曼·黑塞
【书名】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用时】3小时30分
【作者】赫尔曼·黑塞
【类型】社会小说
【评分】8.6分
【字数】8.7万
昨天刚看完《德米安:少年彷徨时》,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是看完仍意犹未尽。
以前很少看书,尤其是外国文学作品,很多书基本看完,没过多久就忘了,就像没读过一样。
雁过留痕,风过留声,如果想要从书中获取一些知识,并能融入生活,那我们看书过程中,最好留下一些东西,使之融入自己的身心。
所以,我决定每看或者看完一本书,都要写下一些读后感。
下面,我主要围绕以下这几个方面来分享这本书给我的收获:
这本书说了什么?
这本书是德国文学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书中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在他迷失方向,焦虑困惑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给了他指引,之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成为他的引路人。
我为什么会阅读这本书?
有朋友喜欢赫尔曼·黑塞的作品,之前聊天的时候听到他提过几次,他说这是他唯一一本在深夜里看完的书。
最近有段时间我特别焦虑,特别迷茫,浑浑噩噩,静不下心来做事情,觉得自己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压力非常大。
《在轮下》是一本由[德] 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轮下》读后感(一):从恬淡走向灰暗
这原来是黑塞的早期作品,之后才是《德米安》《悉达多》《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这本小说被视为黑塞的个人传,倾诉了他对于德国古板教育的看法。从内容上,友情和爱情从出现到消失的经历,相比后期作品的确尚未完整和成熟。但是,在有些残缺、有些急于展现的故事中,自己还是被黑塞描绘的恬淡生活所吸引,也为之后的灰暗结局而感到惋惜。
必须要吐槽的一点,这本书是译者写序。不管译者为原书写了什么东西,既然您放在正文前面了,能不能注意下不要剧透啊。把几个重要的东西都说了,怎么开始、怎么中断、怎么重启、怎么结束都被说完了,而正文就那么一百多页。太气了,自己被搞了的感觉都有了。
《在轮下》读后感(二):坚持多元,保持平衡
在轮下,每个人何尝不是一种这样的生活状态,在每个平行世界做着不同压力的事情,就像一根弹力绳一样过紧或过松都是一种不幸,重要的还是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或是临界点,来舒缓自己、治愈自己、完善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强大变得坚不可摧,慢慢摸索探寻内心深处的声音。
——读后感
这是一次旅程,陪伴一个男孩成长的旅程——辛克莱的成长,也是我们自己的一次洗礼。
他艰难的成长,重新被禁忌的、黑暗邪恶的、普遍对立的世界诱惑,饱受噩梦和焦虑的折磨,害怕地期待着毁灭周围的世界,又在不可避免的命运中,在传统信仰、思想解禁和自身伦理的发展中,思考无意识和有意识,善与恶,男人与女人,上帝与恶魔,整合自我——在恶中走向成熟,并从恶的权力下获得解脱和内心的超越,在爱中孕育新生。
我时常觉得德米安就是辛克莱自己,是他内心深处的自己,是他顿悟过程中幻想出来的一个实体,为了指引自己,引领自己。德米安有辛克莱所不具有的成熟、稳重、觉知、理性,德米安在辛克莱每一个困惑之际总能出现,为他指点迷津。那所谓的“记号”更像是他成长的印记。他与他本是一体,便能相互感知对方。他的出现,只为助他成长。
“伤口很痛,打那以后发生的一切都很痛。但偶尔我会找到钥匙,沉入心底。在那以后,命运的意象
沉睡在黑暗的镜中。只要我附身望向那面黑镜,就能看见我自己。我和他一模一样。他,我的朋友,我的领路人。”
赫尔曼·黑塞,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我真的爱他,爱他的文笔,爱他细腻的柔美。感谢姜乙,译出了他笔尖的优美。
以上就是德米安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在我的理解来看,德米安的存在更像是一种象征,在辛克莱的成长过程中与德米安失联的那些年,他更像是一个深埋在辛克莱内心的一个符号,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引领他思考的更深入更独立。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