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标题?读后感的拟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读后感》或《读〈×××〉有感》;一种是有正、副标题,如正标题是《感悟生命》,副标题是《——读刘墉作品集有感》。正标题往往简洁而凝练,副标题来点明所读之书或文章的名称。这两种拟题方法各有千秋,第一种简洁明了,第二种则显文学韵味。那么,三国演义读后感标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如果是真的看了,建议你分析三国的3个首脑人物及其手下的军师,其性格和做法的影响和启示等等,最好能反传统去叙写.如周瑜并不是小心眼,而是有才干的美男子.曹操是一代文豪等等.题目可以有很多样,如三国游之类的.仅个人意见,如有问题请M我
一、读后感的拟题方法:
读后感的拟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读后感》或《读〈×××〉有感》;一种是有正、副标题,如正标题是《感悟生命》,副标题是《——读刘墉作品集有感》。正标题往往简洁而凝练,副标题来点明所读之书或文章的名称。这两种拟题方法各有千秋,第一种简洁明了,第二种则显文学韵味。使用时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二、以下题目供您参考:
1.《三国演义》读后感;
2.读《三国演义》有感;
3.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读《三国演义》有感;
4.没有国哪来的家
——《三国演义》读后。
······································
说行天下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谁与争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每将这本般的表演、大气横扫的《三国演义》捧在手中、心中便不由得生起志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天下三分局面.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现有乱世之奸雄曹操立于大北、后起汉室子孙刘备建于西南,又有孙权坚守于东南.魏、蜀、吴三大国互相对峙抗衡、立足于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最后却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变故、慢慢衰弱、让后起之秀晋军得意轻松吞并天下.而我只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句来安慰自己罢了.《三国演义》此书也确实不枉读矣,每个章节每个段落处处扣人心弦,让我不禁也随故事情节喜怒哀乐!读起这60余万字一点儿也不觉得吃力,反倒是俞读俞有兴致!最重要的是通过品这部《三国演义》,重中以史为鉴悟出了不少的道理,其中有三个人给我感触最深.
曹操虽是一代奸雄,一心横扫天下,他的“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更是耐人寻味,但我们不能只看他的一面.曹操还有“豪杰”的一面,他广交仁人志士、贤人才子;他的思想乐观、豪放,绝不会像刘备那样,“败一事、哭数日”.曹操满心腹的墨水,满头脑的智慧,比起其他两国的君主一点也不觉得逊色!可惜啊!他就败给他唯一的缺点“自傲”,多疑则不算了.赤壁一战、败走华容一事失败的背后完全源于他的自傲、不听劝告.曹操便为此一生吃了不少的苦头.以此为例,每每想起曹操自傲,便会对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懊悔不已!从中才真真体会到骄兵必败之理.
关羽乃是人们心中的大将军.勇敢、冷静都凝聚于他的身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最终是“义”使得他得以扬名天下、名垂青史.他多次为报恩于曹操而将原本万劫不复的曹操放走,古今有多少人能做到“人义”大于“国利”的做法?曹操设高级待遇想要收关羽到帐下.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坚决不归属曹操,这回是“国利”大于“私利”了、忠于蜀汉,一心爱国,绝不做卖国求荣之事!关羽之举可称之为“义神”也!.我想,现在我们虽处太平盛世,却怎么也不能忘“忠义”二字.忠于国家,义于手足.
最后一人相信你们也猜到是谁了.不错,正是孔明,凡读三国者必然不会少了品他,孔明有“卧龙”之称.应居于山中潜心攻读百科,致使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后因刘备一个历史决定性的动作“三顾茅庐”被请出山、当刘备的军师.若无诸葛亮,刘备能立足于巴蜀简直就是一纸空文;相反,诸葛亮满身智慧也只能埋没,一辈子碌碌无为.真可谓是隆中对.诸葛亮智勇双全,来回于沙场指挥战斗也毫不畏惧,他的智慧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发挥地淋漓尽致,以至于其他两国的军师也对他生畏!就算死后,也机关算尽,好不罢休,他死后司马懿来犯,而蜀军照诸葛亮的吩咐,将他常出兵座的椅子搬出来,司马懿看见了,只管吓得率军回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平时多学点、学好点,先在想起来,觉得那真是没什么好抱怨的,知识和智慧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饰品”
厚厚一本《三国演义》就这样读完了,读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智慧.以史为鉴啊!
诸葛亮:草船借箭 如鱼得水(刘备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 鞠躬尽瘁 三顾茅庐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不知所云 指日可待
关羽:超群绝伦 过关斩将 单刀赴会 身在曹营心在汉 挂印封金
吕蒙:刮目相看 吴下阿蒙
周瑜:羽扇纶巾 赔了夫人又折兵 所向无敌 既生瑜,何生亮
张昭:开门揖盗
赵云:偃旗息鼓 一身是胆
曹操:望梅止渴
曹植:七步之才 才高八斗(晋代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郭嘉:兵贵神速
徐晃:长驱直入
甘宁:谈笑自若
夏侯渊:所向无前
庞统:南州冠冕
张合:出言不逊
许褚:赤膊上阵
诸葛恪:蓝田生玉
刘禅:乐不思蜀
管辂:老生常谈
陆逊:忍辱负重
司马徽:好好先生 识实务者为俊杰(说的是诸葛亮和庞统)
荀彧:坚壁清野
杨修:味如鸡肋
程昱:纵虎归山(说曹操放走刘备)
杨彪:老牛舔犊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以上就是三国演义读后感标题的全部内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天下三分局面.各国你征我伐、用尽千军良策,为的是统一天下.现有乱世之奸雄曹操立于大北、后起汉室子孙刘备建于西南,又有孙权坚守于东南.魏、蜀、吴三大国互相对峙抗衡、立足于天下.可叹的是相争了六十余年的三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