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辑推荐

里仁篇读后感,里仁篇内容概括

里仁篇读后感?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 首先、《里仁》第十八章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本章旨在讲子女与父母的家庭关系。几谏是关键词,《说文解字》云:“几,微也,殆也”。《易·系辞》有语:“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又云:“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那么,里仁篇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里仁篇内容概括

论语里仁篇告诉我们仁者爱人,欲立而立人,不仁者不可久处等道理。

仁篇告诉大家,仁者爱人。这就是说,仁是一种对别人的关爱和关怀之心。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真正地去爱别人,去关心别人。仁不仅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更是一个社会的基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仁篇告诉大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说,人们应该以自身的理想、目标为基础,去引导和帮助别人,帮助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这种做法不仅能使自己得到满足,也能为别人创造条件,让人获得成功和成就。

仁篇告诉大家,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这就是说,没有仁的人无法长久地生存和发展。因为一个没有仁心的人,只会想着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的人很难在社会中立足,也很难赢得朋友和同伴的信任与支持。

仁篇告诉大家,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这就是说,应该爱护善良、美好的事物,同时排斥邪恶、丑陋的事物。这种做法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一直被视为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论语中的仁篇深刻地阐述了仁的内涵和意义,提供了一个关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的完整体系。而在现代社会中,仁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更好地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

《论语别裁》阅读分享(四)里仁第四

《论语》第四篇,是最重要的一篇。“里仁”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处世,处人,尤其是自处,都要有“自处之道”。再讲明白点,什么叫“里仁”呢?就是我们随时要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候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贫穷困苦的环境就忘了形,也是没有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与贵,每个人都喜欢,都希望有富贵功名,有前途,做事得意,有好的职位,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则不要。相反地,贫与贱,是人人讨厌的,即使一个有仁道修养的人,对贫贱仍旧不喜欢的。可是要以正规的方法上进,慢慢脱离贫贱,而不应该走歪路。“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是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靠仁;倒霉的时候不颓废,不感觉到环境的压迫,也靠这“仁”的修养而安然处之。

里仁篇关于仁德的论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语里仁篇读后感优秀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1

首先、《里仁》第十八章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本章旨在讲子女与父母的家庭关系。几谏是关键词,《说文解字》云:“几,微也,殆也”。《易·系辞》有语:“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又云:“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说文解字》解释:“谏,证也。”《楚辞·七谏序》有语:“谏者,正也。”《周礼·司谏》注:“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事父母几谏就是侍奉父母要孝敬,如果父母有错,则要委婉地劝说父母,即使父母不听劝谏,也要保持对父母的孝敬,不要违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礼仪,实实在在地侍奉父母不要心生埋怨。

钱时曰:《融堂四书管见》卷二:“迎其未形,便当救止。既形则过,已显无及矣。微察其不然,便不敢拂。才拂则意已伤,难再进矣。既能如此委曲,又须劳而不怨。所谓怨者,非必形之辞色也。心之隐微稍有不足,便不可为人子者,所宜深体。”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问几,微也。微谏者,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

论语里仁篇感悟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一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

读论语里仁篇有感

【里仁篇第十六至十七章】

第十六章说,君子是知晓义的,小人是知晓利的。

第十七章说,见到贤德的人,便应该考虑向贤德的人看齐;见到不贤德的人,便应该自己在心里反省反省,想想自己是否有同不贤德的人一样的毛病。

我们知道,孔子是推崇“仁”的学说的,《里仁》篇主要就是讲“仁”的。本两章实际上是告诉我们, 习“仁”要从自身做起 。

怎么做呢?孔子说到了两点。

第一点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懂义,小人懂利,要做君子还是小人,诸位自己选择。“义”是仁义,“仁义”是君子的标配。孔子是推崇君子标准的,但是他的劝谏方式比较温和、客观,两种标准都给出来,选择权交给大家。

选择了仁义标准的,就可以自动学习第二点,即见贤思齐。

见到有仁德的贤人就向他学习,见到不仁德的人(或事)就反省自己的行为。

孔子提出的 习“仁”从自己做起 的这两点,很质朴,接地气,可操作性强,符合人性的特点。读之,感觉像说到心坎里去了,很舒服。

以上就是里仁篇读后感的全部内容,论语里仁篇读后感篇一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