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辑推荐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读人间词话有感1500字

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我前男友从前很喜欢的书。我们在一起时,他常和我提及此书。叶嘉莹先生是我上大二时毛概老师介绍的一位诗词大家,当年老师说要送一本叶先生的书给我,后因种种缘故未成。因此读叶嘉莹先生这本《人间词话七讲》,那么,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间词话和人间词话七讲

人间词话,这四个字我就觉得很美。

王国维,我不陌生但又很陌生。不陌生是因为一直听过他的名字,陌生是因为我竟然以为他还在世(把他与周国平联系在一起了,汗~)。

第一遍略读叶嘉莹先生的这本人间词话,喜欢!

原来文诗词是文(散文)、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词(歌唱的歌词)呀,我一直以为诗文、诗词是一个意思呢。真•涨姿势了。

粗读第一遍,有几个感觉醒目的点,此小感就“散乱”地吐出来这几个珍珠吧,线呢就么有了ಥ_ಥ

1、如题,什么是词话,概念还是要明了。所谓“词话”,就是谈论评说词的著作。评论诗的叫诗话,评论词的叫词话。我们中国一向缺少有系统的、有逻辑的理论性著作,古人常常是点到为止,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国的学问,是为利根人——就是思想非常敏锐的人——所说,你只要点到,他就明白了。所以古人谈诗论词常常没有一种逻辑的、思辨的模式,写出来的都是比较零乱的诗话、词话。

2、“境界”,贯穿全文。什么是境界,叶先生说感觉王国维到底也没讲清楚。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诗话、词话是中国古人对于诗词的评论,上乘评论可以带领读者进入文学作品更深奥的内在,不仅锻炼品味,更能从中观摩许多实用的创作原理与技巧,对正在写作道路上辛苦摸索者而言,可说是精解版武功秘笈。

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便是一本上乘文学评论,篇幅短小却处处珠玑,当代一般读者仅凭一己之力不易全盘理解,因此出现许多导读、引读或白话本,其中叶嘉莹老师的这部讲稿清晰浅白,取舍合宜,最适合满怀好奇,但国学素养还未深厚的读者。

讲稿是口语纪录,因此行文较为松散,为避免阅读过程中失去重心,最好能一气呵成读完,速度稍快无仿。若断断续续分次慢磨,反而掌握不住。

进入文本之前,叶老师首先为大家开启一个宏观的视角,她说:

真诚的见解,就值得一读。但要先存有一个认知:不一定正确。要把文本放在不同的时空脉络下思考,再用当代的眼光和知识去解读。

因此叶先生时常引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分析中国古诗词,有人不适应这种方式,觉得怪异,但我认为这正是她的精采处。

要读懂词话,得先知道什么是词。

人称“小词”,因为词这种文体最初的目的是娱乐,是写来让歌女伴曲吟唱的歌词,曲子的旋律、节奏总称为词调或词牌,发展到后来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格式。

人间词话读后感1000字

概括来讲,嘉莹先生对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解析,让人清晰地把握了三个要点,同时我认为,从中也可窥得嘉莹先生的治学路径。

一、对经典的敏锐洞察。《人间词话七讲》开篇即对王国维全文的起始点予以质疑。《人间词话》第一则第一句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词以境界为最上”。恰恰就是这“境界”二字,叶先生认为不妥。她的观点是:诗词曲赋莫不讲求境界,以此指为词所特有,并不精准。况且,她进一步深入——王国维所用例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都是诗而非词,这样,“就给大家带来混乱了。”“诗中不是也有境界吗?你为什么说只有词以境界为最上呢?”之后的几讲中,叶先生运用“添字注经”的办法,试图讲清楚“境界”这个词,或者换言之,试图把王国维所领悟到的那个东西表达清楚。

全书中类似的质疑,都建立在对文本细究始末的严谨态度上,并未因研究的对象是公认的经典而生了妄自菲薄之心。

二、对东西方批评理论的融会贯通。有意思的是,“断章取义”这个词在叶先生的讲述中,是一个正面的文学解释方法,并且她将这种方法的运用考证到春秋战国时代。不管全诗说的是什么,你只取这两句或几句的意思,这是你的眼光。

人间世新生观后感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绝对是一部你不会失望的作品,在文坛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看完之后最重要的 读后感 千万别忘记哦,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三篇,一起来看看吧。

《人间词话》读后感1

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

人间词话七讲的读书笔记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人间词话读后感1

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而宋词闲适优雅的意境很是值得称道。一方面,宋代在政治上重文轻武,再加上国家的内忧外患,统治者对外政策的软弱,宋代文人将很多注意力都转移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禅宗和老庄思想在宋朝的盛行,也让很多文人心性更加的超脱、达观。而宋朝经济的发达,享乐风行,歌舞升平、酬宾赠妓、留恋光景者特别多,青楼楚馆成为文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闲适(虽说有一部分排遣内心抑郁的因素)。“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我觉得宋词更多的将物我融为了一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只有通过词作来反映自己对于南宋朝廷瞎绝中苟且偷安的不满,例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似写春意阑珊的幽怨,却实是在写自己对于政治的幽愤。

二、 王国维评价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之所短,亦即为词人之所长处。”对于李煜,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评价他的好坏,作为一个帝王,他没有承担起他的责任,纵情享乐,挥霍无度,让他最终沦为阶下囚。

以上就是人间词话七讲读后感的全部内容,一、对经典的敏锐洞察。《人间词话七讲》开篇即对王国维全文的起始点予以质疑。《人间词话》第一则第一句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词以境界为最上”。恰恰就是这“境界”二字,叶先生认为不妥。她的观点是:诗词曲赋莫不讲求境界,以此指为词所特有,并不精准。况且,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