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辑推荐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论语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思想观点,蕴含了我国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其中有很多封建时代的迂腐思想,但也有无数古今通用的人生智慧。先辈们用自己的实践帮我们进行了验证,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那么,论语述而篇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述而篇读后感800字

国学经典——《论语·述而篇》的智慧

随便看看可好

2019年03月10日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思想观点,蕴含了我国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虽然其中有很多封建时代的迂腐思想,但也有无数古今通用的人生智慧。先辈们用自己的实践帮我们进行了验证,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

《述而篇》记载了孔子学习方面的很多言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月不知肉味等等,很多都是记忆中的经典内容。

不悱不发,不悱不发。

说到学习,很多人都会遇到学不进去,听不明白等难题。孔子的教学思想可以说有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当学生没有到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就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学习应当以学生为主,不能总是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自己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习的效果必然事倍功半。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学会用智慧处理事情,不能总想着用蛮力。遥想当年的思烈帝,如果不是太过刚强,要是有着别人圆滑的一面,南渡之后未必不能收复故土。不过换一个角度,若是当时他真的南渡,或许就不会让我们这么多人都敬仰了。

读论语的好处与意义

音乐如诗,渗透孔子的教育理念。他以"仁"为核心,倡导勤奋好学,鄙弃虚伪欺诈,强调真实与恒久的价值。

孔子的教育之道,如同《易》之深邃,虽少人能透彻,但方言的多样性启发了他独特的思维视角。叶公之问,他以伯夷叔齐为例,揭示出求仁得仁的无怨精神,强调德行高于富贵。

孔子自承非生而知,他的好古求知,源于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他坚信教育的力量,引导人们追求善、真、美,倡导三人行必有师,择善而从,从他人身上汲取智慧。

面对桓魋的威胁,孔子的自信源于天赋予他的道德力量。他坦诚无隐,教育内容涵盖了文、行、忠、信,主张通过多闻多见,选择最好的道德典范。

孔子对于君子和有恒心者的赞赏,揭示了他的品行标准。钓鱼时的节制,弋射的谨慎,都是他实践仁爱的具体行动,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自然法则的遵循。

孔子的智慧在于平衡,他鼓励多闻博识,但不盲目追求,主张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适宜的路径。他教导人们,君子心境开阔,仁心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小人则常被忧虑困扰。

总的来说,孔子的智慧与教诲,不仅体现在他对音乐的热爱,对仁德的坚守,更在于他如何引导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找真善美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个人的实践,践行仁爱与道德。

读论语述而篇心得体会

《述而》篇读后感三则:

1、第3章讲孔子的四忧:忧德之不修,忧学之不讲,忧闻义不能徙,忧不善不能改。笔者按:学孔子者,当从此处入手。无此四忧者,非善学孔子者。

2、第16章讲孔子安贫乐道,浮云富贵。笔者按:当今天下,滔滔为利,不知义为何物。吟诵此章,乃可为吾人招魂。

3、第19章孔子自述其为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笔者按:此真羡煞人也。此之谓享受人生也。愿与天下学孔子之读书人共勉之!

先读论语的感悟

【今日感悟】

可能是由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那时就有很多人质疑,孔子在教学的时候会不会“留一手”?而孔子却坦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这种言传身教正是他的教学方式。

这段话对我们当今的生活也是有影响的,当今咱们的学习资源与孔子那个时代相较一定是丰富得多得多,可以说随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咱们学习者而言我觉得更多的是需要去擦亮眼睛,用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以及老师。

从我的亲身经历来说,我就参加过很多学习平台,而今我越来越专注于几个常用的学习平台,比如樊登平台,我一开始只是在这里听樊登老师讲书,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第一期论语共修营,第一期非凡读书共修营,我一下子喜欢上这个学习的氛围,所以后续又报名参加了深度阅读营、讲书营、主播营,在这些营中,我最喜欢深度阅读营,所以我毕业后就留下来作为助教,至今我已经做了5期助教,每期我跟着推荐书单阅读,接触了更多的书籍,同时还认识了更多优秀的书友,甚至和很多书友成为了聊得来的朋友,训练营结束后,我们自发继续晨读,现在我们有几个书友每天早上5点半一起在线共读交流,好不开心。

论语心得读后感800字

论语读后感一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论语读后感二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学而篇,理论为攻篇,理论子罕篇、先进篇、李氏篇、卫灵公篇、子张篇、微子篇等.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自然理论乎,名言乎,不少矣.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去攻读钻研邪说,那就有害了.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也有当事人反对之论,唯女子乃小人难养也,可是例时上千年,出了多少女中豪杰,真是多乎,精乎.论语读后感三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以上就是论语述而篇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在《论语·述而篇》的第20章,孔子以他深刻的智慧,揭示了学习的本质和态度。他的话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知识追求的路径:孔子言:“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这里的“敏”,并非天生的聪颖,而是指的那份对于知识的热忱与勤奋,是那份对古圣先贤智慧的崇尚和不懈追求。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