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第二章读后感?《苏东坡传》的第二章详细讲述了关于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州。在眉州这一座小镇的一个小小的院落中,走出来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一门三词客的父子。在读完第二章后,给我留下最深的是苏轼的家庭。一个大器晚成的父亲,一个大字不识却超凡脱俗的祖父,一个贤惠无比蕙质兰心的母亲,那么,苏东坡传第二章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
对于苏东坡,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
从小到大的课本中,他的诗词经常出现。不过那时我也只是把这些诗词作为必读课目学习背诵而已。
我心目中感受到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则是在大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他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懂非懂之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时被低落情绪笼罩,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忽然感觉心里照进了一束光。
此后就自己找了苏东坡的很多作品来读。然而始终都不敢标榜自己是苏东坡的粉丝。因为千百年来他的粉丝太多了,尤其是,他的粉丝中牛人太多了。比如其中有一位粉丝叫做林语堂,这位粉丝就给偶像苏东坡作了个传记——《苏东坡传》。这么有学问的“追星”方式我自问显然做不到。那就别蹭偶像热度了,虚心学习吧。
于是认真拜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越读,越了解苏东坡,越喜欢苏东坡。
说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王安石。苏东坡这一生的起起落落,都跟王安石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东坡传》中,对王安石的描写,让我真正明白了读史的好处。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人看事,不能只看表面,不能只看你看到的那一面。我们要用辨证思维去看待人和事;认识人和事,要多思考,多方验证,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学生时代,学过王安石的文,知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时候王安石在我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文学家,当时年少,心中还没有政治家这个概念。
后来了解到王安石是变法推动者,这个时候,王安石在我心中形象高大起来。因为在历史上,我知道的变法就只有三个: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起来,最终统一六国。而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后世人眼中,评价也是很正面的。
一直以来,敢于推动变法的人,在我心目中都是真正的勇士。敢于推动变法的人,都是在跟当时整个统治阶层做斗争,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而历史上变法的人,往往下场是比较凄惨的,像商鞅,像戊戌六君子,而这一点变法者是非常清楚的。在知道这种下场的情况下,依然决定变法,只是这一点,就令人佩服。虽然没有详细了解王安石的变法,但是这不影响王安石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
5、《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讨论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舒薇
《苏东坡传》的第二章详细讲述了关于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州。在眉州这一座小镇的一个小小的院落中,走出来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一门三词客的父子。
在读完第二章后,给我留下最深的是苏轼的家庭。一个大器晚成的父亲,一个大字不识却超凡脱俗的祖父,一个贤惠无比蕙质兰心的母亲,还有一个同样才华横溢的弟弟,这就是苏轼的家庭,但在这个家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那个祖父。
书中描写“老汉不识字,却人品不凡。”别人家都存米以食用,这位老汉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米换谷,在家中存了许多稻谷。后来遇上连年粮食歉收的荒年,老汉不仅用这稻谷解决了自家粮食问题后还开仓散粮救济同村贫农,从中可以看出老汉是一个有远见且心地善良的人。
苏东坡的祖父的特殊之处还在于对于苏轼父亲的教育。苏洵作为一个有天分却不务正业的儿子,老汉却似乎并不是特别着急,在被人问起为什么不好好管教是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一句:“这个我不发愁。”一句话蕴含了老汉对儿子的信心,她相信自己这个才华横溢的儿子总有一天会痛改前非。这里则又体现了老汉的过人之处。看出来老汉对于后代教育十分自由而朴实,这种教育的态度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对于苏洵这种恰到好处的放纵,在我看来是正确的,书中对于苏洵描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年少聪慧却非常桀骜不驯的人,不服管教且不喜欢当时墨守成规的教育方式,因此对于他来说管教无疑会适得其反,不如等他自己觉悟。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000字(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
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漫笔看过一些,列传却是第一次拜读,看了之后,才后知后觉的发现林语堂写列传也是精彩十分,拿起便不忍释卷。难怪这本书能被成为四大列传之一。
苏东坡是我国众所周知的大文豪,但人们喜欢他,敬重他,并不只仅是他的才调。这一点,在这本《苏东坡传》中,可谓解析的酣畅淋漓了。光是看书后那鳞次栉比,令人咂舌的参考材料的附录,便可知林语堂花了多少心思在研讨苏轼,解读东坡。
这本书记载了苏东坡崎岖的终身,从名声大噪到几经放逐,直至。材料具体,言语生动这些长处自不必说,最让我感动的是林语堂对苏轼这个人物倾泻的汗水,在书中的每句话里简直都能感触到,林语堂就像一个忠诚的“粉丝”,跨过千年韶光,去寻觅偶像魂灵中亮光的动听之处。其实前史哪里有或许百分百复原,林语堂对苏东坡毫不小气的溢美之词,也被有些人点评不行客观。而我却以为,正因如此,林语堂所刻画的苏东坡,才显得分外有血有肉,才分外让人喜欢与叹服。
以上就是苏东坡传第二章读后感的全部内容,看到这理由,我就觉得好笑。作为苏东坡曾经的好友,章惇确实够小心眼的。怪不得有人劝变法派“别忘记你也有子孙”,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做事别做的太绝,不然会报应到子孙后代身上。章惇只是变法派中一个例子,王安石当年的马仔中,大部分都是这种小人。王安石在这里,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