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 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第1篇: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约翰 . 克里斯朵夫》这本书,受到了一些启发。这本书写了克里斯朵夫从小到老的故事,讲述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书中先讲到克里斯朵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音乐家,虽然他们家有点穷,但祖父和父亲经常受到大公爵的称赞。那么,约翰 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孤独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古教堂门前圣者克利斯朵夫像下之拉丁文铭文”
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头顶不时闪烁着光辉。当我窥见到那光辉的时候,立刻被惊呆了,这是清晨的、耀眼的、充满力的光辉,我跟着它,仿佛与喧嚣的尘世隔离开来,跟着它,共鸣着,流着泪,满心欢喜着。
诚如傅雷先生所言:“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都在用自己真诚的热情热烈地追求着,不断地奋斗着,他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思想和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让所有读者得到战斗的力量,难怪罗曼?罗兰将小说献题给“各国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而罗曼?罗兰精心刻画也就成功,《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或者说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不健全文明,敢于追求真善美,不随波逐流,有着非常强烈责任感的“自由灵魂”。
疫情期间终于一口气读完了《约翰克里斯多夫》[抱拳],从书的场景中走出来,心中突然有些失落。
此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从任何角度、任何路径、任何形式都可以认识造物主(或者叫上帝、真主等管他是什么),音乐、诗、写作和任何宗教一样,也可以作为认识造物主的桥梁或者高铁。而目的地或者捷径确是对“自我的认识”。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一生都还在不断的认识自己,认识潜能不断开发的自己,影响不断扩大的自己,痛苦的自己与快乐的自己,卑鄙的自己与高尚的自己,平凡的自己与伟大的自己……但最重要的是“真实的自己”。
著名伊斯兰学者安萨里讲“认己明时认主明”,强调认识自己。“知识的终点是对真主的认知”,更隐秘的强调认识自己。
佛教认为:佛在心中,人人可成佛。佛法甚至指出了快速的方法。
王阳明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强调的每个人自性之重要。
还包括儒家强调的“天人合一”,以及科学范畴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幸福的本源…………无不强调苏格拉底之“认识你自己”。
我读《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时候,也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解了女人,尽管以后还会不理解;理解了痛苦,尽管以后还会痛苦;理解了孤独,尽管以后还会孤独……
从明天起,我要开始写作,像罗曼罗兰式的写作,我的日记中也有了类似于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人物,那就是我自己。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德国血统的天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成名的一生。他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断反抗腐朽没落的艺术和庸俗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克利斯朵夫的奋斗,表现了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彷徨、追求、苦闷和幻灭,反映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强者意识。
小说写出了克利斯朵夫性格的基本特征: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使他对现实不满、反抗,同时却又对统治阶级抱有一定幻想;日趋破产的社会经济地位使他接近、同情人民,而个人英雄主义又使他不相信人民的力量,远离人民;进步的艺术观使他主张艺术接近生活、接近人民、造福人类,而对艺术的偏执的信仰又使他呼出“不能拿艺术去替一个党派服务”;受压迫的阶级地位使他性格坚强,而个人主义偏见又束缚着他,使他软弱无力;小资产阶级的正义感使他与社会对立,反对不平,反抗压迫,而小资阶级的动摇性又使他与现实妥协。小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决定了克利斯朵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这个脑子里充满“大人物”、“英雄”观念而实际上被日益挤向被压迫者行列的小资产阶级飘零子弟,生活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夹缝里,这二者对他都有影响,同时他与这两方面都存在着矛盾。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800字 篇1
每次读完长篇都有一种失落的感觉,尤其是这一次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花了1个半月时间。据说这本书影响了很多人,我却有点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完整地读下来。
作者对人的各个时期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到位。从克利斯朵夫小婴儿的时候,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各个时期遇到的不同问题,人会产生什么心理,都清楚地分析出来。以时间为主线,穿插了克利斯朵夫的几个重要的人生片断。如小时候,他与祖父和父母的关系,少年时期的友情和初恋,青年时期的爱情和事业,中年时期的友情和爱情,老年时期的友情等。整个作品的结构设计得很精巧。当然这是一部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小说,毫无疑问是本好书,可是如果早几年遇到这本书,我却不一定对他感兴趣; 而现在,受制于表达能力,我也不一定能讲出来他的好。
写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片断吧。
评价克利斯朵夫的父亲:“他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半好的人,这也许更糟,他生性懦弱,没有一点儿气魄,没有毅力,还自以为是慈父、孝子、贤夫、善人,或许他真是慈父孝子等等,如果要做到这些,只要有种婆婆妈妈的好心,只要像动物似的,爱家人像受自己一部分的肉体一样,而且他也不能说是十分自私,他的个性还够不上这种资格。
罗曼罗兰曾在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这么的写道:献给各国的受苦,奋斗而必战的自由灵魂。当我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才深深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回顾整部作品,我想了很多,很多……
罗曼罗兰用20年的功夫创作了这部可谓现代化法国资产阶级进步文学中划时代的作品,成功的塑造了克利斯朵夫这个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记叙了这个‘天才的’作曲家奋斗成名的一生。诚然,作者精妙,细腻的文笔曾使我沉浸于小说的情节之中,但更使我难忘的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它在我心灵的深处引起了共鸣。
应该肯定《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境界是崇高的。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一种嫉恶如仇的社会正义感,以及向往光明,向往正义的激情和斗争精神。作者将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身上。这位天才的作曲家坎坷曲折的一生,也是与现实社会抗争的一生。虽然小说中有不少情节归结起来实质上都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反映,但我认为,单独分析一下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本人的精神有现实意义。他出身于一个贫穷而又清高的音乐世家,尽管童年的他极富有音乐天赋,但由于家庭及社会环境等一系列的原因,是他从小养成了与众不同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他青年时代表现的极为突出。
以上就是约翰 克利斯朵夫读后感的全部内容,《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1 1915年,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年份。而对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来说,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的长篇著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登上了诺贝尔奖的宝座。一个世纪过去,一个懵懂的少年怀着对先哲的敬仰,毅然翻开了那本长篇著作。殊不知,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