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垂范读后感?《京瓷哲学》率先垂范 读后感:在工作上想得到部下和周围人的帮助,自己必须率先垂范。哪怕是别人都讨厌的工作,自己也要一马当先,采取积极挑战的态度。无论堆砌多少令人动容的词藻,如果自己不带头执行,就不能抓住人心。那么,率先垂范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稻盛哲学中,一直把“心”作为最重要的因素,甚至把“提高心性,磨砺心志”作为“人为什么活着”的答案。在《京瓷哲学》的第1章中,稻盛先生不出意外首先从“心”开始。
第1章的标题是“度过美好的人生”,像是人生哲学,教我们如何度过一个美好的人生。
首先是要“提高心性”,以修炼美好心灵为本。要跟“宇宙的意志”相协调,即要有“不安于现状”,不断推动万事万物向前发展变化的意志,如此,人生将充满光明,充满生机和动力。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引导人走向光明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要始终拥有一个爱、真诚及和谐之心,因为独乐乐非乐,众乐乐之中的“和谐”才是真的乐。在我们走向光明的同时,要用一颗“爱、真诚及和谐”的纯洁之心描绘愿望,没有私心,始终保持坦诚之心,即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且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精进提升。我们还要时常怀有感恩之心,遇到困难乐观开朗,坚持不懈地努力。
其次,是要有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高楼大厦可能因为一颗螺钉的误差而轰然倒塌,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减少失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利他”,要“相互信赖”,要“拥有均衡的人格”,敢于“直言相谏”,没有私心,不和稀泥,才能打造一个坚固而无往不利的团队,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功。
《陋室铭》读后感
体会之一,志存高远,勤修立身之美德。“惟吾德馨”是《陋室铭》的主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根本要求,立身做人,仁为首,德为先,勤修德养德,既是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也是事业兴旺的现实需要。
体会之二,洁身自好,常养浩然之正气。一个具有浩然正气的人必是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光明正大的人,常养浩然之正气对加强个人修养、推动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体会之三,鞠躬尽瘁,思谋群众之福祉。我国历代的名人贤士都对个人品格德操的完善与修养很注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晋朝陶渊明人生态度十分达观,无穷达之念,无贵贱之忧,无生死之虑,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被后人广为传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他们的写照。即便如此,由于时代、阶级的不同,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感悟《陋室铭》
早年上中学时学课文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让我对杜甫的人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
识,立时就被他那广大的胸襟和博爱所征服了。这些诗句,成为了我当时的最爱,不用老师说,我就已经把它们背熟了。
起初看《干法》所提到的“提升心性,磨练灵魂”这八个字的时候,原以为言下之意就是从工作中不断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品德,阅读完《稻盛和夫语录100条》后才对这八个字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提升心性”意指我们要让自己拥有一颗纯洁美好的心灵,这颗心灵是“真我”而不是“自我”;这颗心灵是“善良之心”而不是“邪恶之心”;这颗心灵具备着“爱”、“真诚”及“和谐”而不是被利己欲望弄得混沌的心里;所谓“心不唤物物不至”,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心里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的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心灵的反映。所以我们的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怀恨、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一些带有否定性、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美丽的事物。所以只有当我们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时,才会去想着做好事、做善事,想着为社会、为他人做奉献和贡献,那么我们的人生必将充满光明。要在人生中、工作中做出出色的成果,人的思维方式、人的心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磨练灵魂”意指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带着躯体离开这个人世,如果说有不灭之物,那就是人的“灵魂”。一个人死亡后无人追念或怀念,那这个人就彻底已离开人世或死亡;但一个人在生前做了很多行善积德的好事,死后经常被世人所追思,那这个人并未“死亡”,而是活在人们的心里,“灵魂”开启了新的征程。
张劭(1906~1987)河南洛宁人,著名医学家。1933届河南大学医学系毕业生,赴英、美留学,连获英国雷思德研究院化学博士、美国圣约翰研究院生物学博士、英国皇家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三冕博士”。他在英国为研制青霉素做出卓越贡献,当选为英国皇家医学院终身院士。20世纪50年代回归祖国,担任上海生化制约厂总经理、总工程师,为中国的生化制药做出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在洛阳发明植物激素30烷醇等。
张劭博士人品贵重,给社会大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爱国精神时刻激励我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四川抗震救灾的危急时刻,我们每一位张劭文化志愿者都要献出爱心为个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助一臂之力。他的“我之使命乃促人人健康长寿”的仁爱精神时刻觉醒我们每位医务工作者为提高人们的健康和长寿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进精神让我们在推广张劭文化的道路上克服着种种困难,直到张劭文化妇孺皆知。他的勇攀科学高峰的执着精神鼓励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立志成为人民大众的健康专家守护在每一个夕阳下的老人。
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早年上中学时学课文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让我对杜甫的人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立时就被他那广大的胸襟和博爱所征服了。这些诗句,成为了我当时的最爱,不用老师说,我就已经把它们背熟了。
但后来读到刘禹锡的《陋室铭》,一下子又让我有了新的思考。首先想到,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天下寒士的清苦生活而抒发的悲怆激愤的情感,是不是有些过于沉重呢?因为陋室未必是茅屋,但毕竟条件简陋,可人家说得明白,虽然他居于陋室,却心宁气静,赞之不绝,这不显得杜甫白操心了吗?又想到,刘禹锡作为一个晚辈,为什么好像是在和杜甫唱反调呢?如何评价这两种看起来颇为不同的价值观,叫我颇为困惑。
于是我把《陋室铭》读了无数遍,想了无数次,终于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仔细想想,其实刘禹锡与杜甫不是正相反对,而恰是灵犀相通。他们有着一样的气魄,一样的胸怀,一样的人生态度,所不同的,仅是表现的角度。杜甫是居茅屋而想天下寒士的凄苦,刘禹锡是居陋室而悟人生的境界。他们都是认真的,他们都没有仅局限于一己之得失。
居茅屋,处陋室,其境况可想而知。
以上就是率先垂范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执政为民;三是树正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扶持正气,克服邪气。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仰不愧天,俯不怍民;四是立大志:人生有限,事业无限,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