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辑推荐

世事如烟读后感,世事如烟解析

世事如烟读后感?光阴似箭,世事如烟,不知道明天过后,你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陪自己年迈的父母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 每一位父亲、母亲,有哪位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至在生病的时候心里都在想孩子冷不冷、那么,世事如烟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余华《世事如烟》

从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真实而又平淡。

小说几乎没有什么的明显的高潮,但是又有一波接一波的感觉。人物性格似乎简单,但是又如此的矛盾,有些情节可以说是很可笑,但是又觉得也许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性和劣根性。许三观和徐玉兰的糊涂婚姻仅仅是因为可笑的八角三分钱,但仅仅因为如此何小勇就曝露了自身的无情与自私;当许三观知道徐玉兰的不贞时气急败坏,一反常态,不再唯妻子命是从,看着方铁匠搬自己家东西帮忙不说还更卖力气,对于养了九年的一乐,心情十分复杂,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始终走不出他是别人儿子的阴影。而徐玉兰的心情呢?到底他已成为这一家的女主人,她可以在不为妇之前,痛快的花掉八角三分钱,但是在嫁给许三观后,她比谁都会过日子,大声的对菜贩砍价还肆无忌惮的挑选每一颗菜,未雨绸缪平日攒米,以备不时之需,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很贤惠的女人,但是也许她的遗憾就是她经常说的那句话,不知她到底造了什么孽,让她承受如此之多,她犯了女人的禁忌,也许当初她有把握嫁给何小勇的,并不知道会有一个许三观出现,于是她接受了来自何小勇的引诱,不贞成为她生命中挥之不去的烙印,愧疚,罪名,批斗,一乐的怨恨,她承受了太多,接受了太多的惩戒。但她却保守了一个秘密,一辈子都没有说出真相,她一口咬定是在婚后出轨,甚至都已经承认一乐不是许三观的儿子,去不肯交代自己的第一次送给了何小勇,也许考虑到许三观,自己的丈夫最大的承受力就是此种程度吧!

说说他们的儿子吧!我是最喜欢一乐的,是长子的原因吧,他特别的懂事,对于二乐三乐,他很有当哥哥的担当,三乐被打,找二乐帮忙,后来又拉来了一乐,一乐赢得很睿智。

最是那碗人间烟火读后感

1.许三观卖血记

2.在细雨中呼喊

3.活着

4.十八岁出门远行

5.河边的错误

6.我能否相信自己

7.现实一种

8.难逃劫数

9.一九八六年

10.四月三日事件

11.世事如烟

12.偶然事件

13.一个地主的死

14.古典爱情

15.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16.战栗

17.祖先

18.往事与刑罚

19.鲜血梅花

20.爱情故事

21.死亡叙述

22.余华自传

23.命中注定

24.两个人的历史

25.我没有自己的名字

26.夏季台风

27.开往天堂的火车

32.兄弟

33.兄弟(下部)

34.蹦蹦跳跳的游戏

35.他们的儿子

36.余华,速请刹车——《鲜血梅花》读后感

37.红玫瑰,白玫瑰

38.那时,我不懂得什么是爱情

39.我的爱情伤痕累累

顺便给你一个余华的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m/yuhua

世事如烟作者想表达什么

篇一:《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通过对主人公许三观一生悲剧的人生经历来折射出那个年代的生存环境。

小说一共写到许三观卖血十一次。第一次卖血是为了娶许玉兰,反映出来的其实是当时的贫穷和愚昧;第二次卖血是因为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用来还钱给方家大儿子疗伤,也是贫穷和人物内心麻木的一面的反映;第三次卖血是为了“报答”林芬芳,因为自己强奸了她,似乎是有一种对许玉兰的报复心理在里面;第四次卖血是因为大跃进带来的灾难,仅仅为了带儿子们去吃面,为了吃饱肚子,反映的是大跃进的恶果;第五、六次卖血是为了儿子的前途,让用来讨好儿子的队长,个人认为是自身的贫困和文革影响,以及阶级的分化;第七到第十次卖血,是为了治一乐的病,同样是因为贫穷,不得已而为之,虽然,一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里将许三观这一普通的底层人物推向了人性的最高点。

最后一次卖血是故事的高潮,前面十次卖血,都是为生活所迫,然而最后一次卖血,真的是为了一顿炒猪肝和那点黄酒么?其实不是的。关于这一点,有很多种认识,许三观一生都在为生活所迫,那个特定的环境里面,一直都是身不由己。从他结婚后到最后一章为止,他都没有为自己卖过一次血。

往事如烟的详细含义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哈佛家训》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哈佛家训》读后感1

李老师为我们推荐了《哈佛家训II》这一本书。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是一位哈佛博士的教子课本。哈拂大学先后培养了7位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以百计的世界级财富精英。这些杰出得人物,曾经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哈佛家训II》主要写的是:

品性----站立生命的基石

梦想----装点岁月的风景

真爱----永恒不息的心跳

成功----奋斗人生的酒杯

思维----通向真理的捷径

心理----抚摸意念的手指

智慧----呈现意志的张力

创意----了无痕迹的匠心

勇气----正真无畏的面对

觉悟----朴实无华的光芒

我从中感到:这本《哈佛家训II》是一本可以让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书,是一本可以让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的书——因为它不仅可以给孩子以心灵的滋养,也可以使父母和老师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哈佛家训》读后感2

我读了《哈佛家训》这本书。书里主要讲了十大类,是品性、梦想、真爱、成功、思维、心理、智慧、创意、勇气、觉悟。

世事如烟到底在讲什么

《命中注定》是余华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世事如烟》里。

该篇分为两个部分

一、现在

刘冬生收到来信,他最好的朋友陈雷死于汪家旧宅,确定死因属于谋杀。陈雷被人用铁榔头砸死,凶手只带走了陈雷收集的五百多种打火机。而刘冬生对陈雷的死有他的想法。

二、三十年前

刘冬生认识了陈雷,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他们两个去汪家旧宅去玩,顺便用石头驱赶屋檐上的燕子。天色渐黑,刘冬生听到汪家旧宅内有人在喊救命,好像是陈雷的声音,而陈雷就在他的身边。

故事剧情有些惊悚,看完后我的后背凉凉的,三十年前陈雷的救命声音和现在陈雷的死交相呼应,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如果你和我这样想,我觉得还不够深刻,毕竟这是一部先锋小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文学掀起了一股先锋文学热,代表人物残雪、格非、余华、莫言等等,虽然我对先锋文学没有研究,但是我知道,这类型的作品都比较难懂,里面含有大量的隐喻手法和象征主义,比如这篇《命中注定》。

故事中很多的描写似乎都与主线无关,比如陈雷死后遍布镇上的布告、中间插叙刘冬生与陈雷的照面、大篇幅描写刘冬生与陈雷小时候被家人关在家里的故事。

还有很多细节让人疑惑,凶手临走为何拿走陈雷收集的打火机、汪家旧宅为何会响起陈雷的救命声音、陈雷为什么要吃盐,真的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

以上就是世事如烟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光阴似箭,世事如烟,不明白明天过后,你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陪自我年迈的父母度过这样完美的时光。 每一位父亲、母亲,有哪位不爱自我的孩子,甚至在生病的时候心里都在想孩子冷不冷、热不热,应对这样伟大父母的爱,有哪个孩子能不为之动容呢? 哈佛家训读后感(5): 这天,我读了美国贝纳德写的《哈佛家训》。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