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合一读后感? 首先第一条感触是读完此文让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并认同“教学做合一”是我们应该了解并认真做好的一件事。反思我以前的工作,见解基本和陶行知先生的学校中那位指导员相同,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一直认为“教”是老师应该做好的,教师教的方法得当便能让学生“学”的扎实,那么,教学合一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余雪芳:教学合一,以生为本——《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教学合一,以生为本——《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枫亭中心小学
余雪芳
最近,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余雪芳:教学合一,以生为本——《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即使到今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陶行知指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早年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后又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再后来,对教学做合一的原理进行了系统叙述。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先生还特别提出: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为此,他还举种田和游泳两件事情为例,来说明“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合一,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
读这一小节时,正巧又读到《给教师的建议》中的《怎样检查作业本》这一小节,当中的内容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原来,教育的智慧是相通的!书中说,“引导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走向活动,从活动走向思想和词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知先生,走进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细细品读文集,崇敬和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先生对教育的这份执着和热爱所感动。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教育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作出了非常可贵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独特精深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先生用种田、游泳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在他看来,“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教学做合一”呢?以指导学生“观察蜗牛”为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一)“心”的准备。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近代,陶行知先生又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最后的目的都是做,即付诸实践,然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更好的学。
作为一个新老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甚至在课堂上也遇到过一些被一年级学生问倒的情况。我记得那是在讲《秋天》一课中,涉及到了关于“一”的不同变调,当时我只备了“一”与二声调值的字、四声调值的字相组词时如何变调,结果在课堂上有一位学生问:当“一”与三声调值的字相组时应该读几声?我只能答到:“下节课老师再给你们答案”。后来下课后我又查了资料才了解到,原来“一”的不同变调分为好几类:“一”在四声调值的字前面时读二声;“一”在非四声调值的字前面时读四声;当“一”作为数字时读一声;当“一”处在动词之间时(如看一看)读轻声。正所谓教然后知困,实在是要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发现存在的不足,并能及时解决问题。
还有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语文大难题,当时难倒了我们整个一年级语文老师,是出自练习册上的一道判断题:er是复韵母。
这是一篇好读却不好感的文章。对于教学合一,以往在教学中经常听说,大概的理解是就是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简单一些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吧!那这里说的做又是什么?如何实现教学做合一?带着问题,我反复研读了这篇文章。
总结一下文章的内容,主要有:
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文中列举了当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
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 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
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以上就是教学合一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把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上来,把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更能很好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