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读后感?..那么,人生三境界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境界第一层,太多的浪漫主义了。
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 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 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1.为下文写他的变化做铺垫,更有力的证明人生一步都不能走错。
2.尝试 滑向深渊
3.第二段的括号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三段的括号句,起烘托作用。
简单的理解 你可以借鉴一下:
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在人生的路上,鸟语花香,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谓之迷茫时期,混沌时期,懵懂时期都可以!
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句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努力,自己明确了目标,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并向着这个目标进军,这个时期:精明,能干,盛气凌人,有的放矢!都可以用来形容这个时期的人的表现!
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二句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就是 在经历了风风雨雨,时间坎坷,尝尽人生百味,体会过喜怒哀乐等等等等以后,有朝一日顿悟,世间万事不过是过往云烟,但虽是如此却总有生命的意义,总有存在的意义,故而古人有万古长空一朝日月之叹!这个时期:胸怀豁达,意境高深,有才而不显,有势而不放,也可以说是开悟,悟出了人生大道了!
上面的简单理解,只是针对人生而言,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看,比如一个企业,他说的就是企业的创业时期,发展时期,和或成熟或衰败时期!
比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种文明,都可以这样来划分,还有,我上面所说时期,并非单指时间,而是时间和空间都囊括其中!
看不懂有疑问的话再继续问!
对了 如果楼主只是想知道上面那些句子的表面意思的话 那就没必要说了 自己在百度里挨着查吧!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都说人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第一过程,对生活充满了美好向往,坚信生活中的真善美,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己所向往的梦想。山是山,水是水。第二过程,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有了辩证的眼光,思维不再局限于某个狭隘的领域。这时,开始对生活产生怀疑的眼光。世界、人生,并非自己所想象的那般美好。越来越发现,生活中不公不正不美不好的事物随处而见,而所谓的追求、热情也显得有些守旧和落后。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冲突,让人对人生充满了无限的怀疑与困惑。山不是心中的山,水也不是心中的水。第三个过程,世事洞明,对生活大彻大悟,有了真正的淡然和超脱,山便又恢复山的面貌,水又恢复水的面貌,显和风清而月明。
人生的境界,我所能悟的不足十分之一。本来热情美好的心,无缘由的突然就跌落。尽管仍不肯放弃那份执著追求的心,但更多的却是迷茫与困惑。犹豫着、徘徊着。前进的路途举步维艰。似乎美不肯再光顾贫瘠荒凉的心。用美的眼睛捕捉世界的美好,用的心灵感触生活的美好。既是对他人的规劝,更是对自己的警示。和一个朋友闲聊,笑其不惑之年,是否真不惑呢?友笑曰:老眼昏花,看不清世道。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对当今生活,真有一种如入迷宫之感。我想,自己大概现在就处于人生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由于资质的愚钝,始终不能真正了悟,怎样的路才是适合自己的。纷纭复杂的世界,什么都在变。“树欲静而风不止”,何况,我还并不是一棵特别想沉静的树,就更不能阻挡风的侵袭,只能于风雨中飘摇了。
茫茫然,不愿相信一切。然而却又必须告诉自己,应该相信生活,相信美好,相信未来!既然改变不了生活,就只好改变自己,莫如削掉自己的棱角去适应社会这只履吧。告诉自己,微笑吧,努力向人生第三境界进发。等到真正明了人生时,便能真正坦然面对一切了。
以上就是人生三境界读后感的全部内容,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