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辑推荐

孤独者鲁迅读后感,孤独者中魏连殳形象

孤独者鲁迅读后感?1、鲁迅《孤独者》所写的男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位接受过民族思想熏陶、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份子,但辛亥革命失败后他陷入了“仿偟”,在故乡偏僻的小山村以前他被同乡人看成为“异类”。2、因为他有理想又留过洋,因此周围的人们都看不惯他,而他也看不惯封建礼教看不惯那些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那么,孤独者鲁迅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百年孤独给人的启示

鲁迅的文章真是让人看了为之一振,心里百感交集。他写的孤独者连殳是一个接受过新文化的人,和当时封建社会格格不入。他的做法活法被人们所不解,这让我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

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是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也不会随波逐流。当他坚持自己的做法,就会引起很多人的不适,觉得他冷漠自私,当得不到大众的支持,就会落得凄凉的境地,变成孤独人。

连殳以前那么爱孩子,对大人都一副冷淡模样,唯有对孩子满面笑意,觉得孩子天真可爱,没有被社会所荼毒,可当他没落时孩子也不理他,他渐渐明白孩子和大人一样,他的心凉了,对这个社会绝望。

看到这里就觉得好悲凉,能感受到他的痛苦,他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最后看不到希望了。他后来挣了很多钱,但他肆意挥霍,不留一点。他说世上没有留恋他的人,也没有他留恋的人。孩子来巴结他,他让孩子学狗叫,他不结婚不生孩子,他对这个世界绝望了。

后来生病了也不去看,大概也不想活下去了。鲁迅刚开始觉得很悲伤,最后想通了,或许觉得他离去是种解脱吧。

鲁迅作品孤独者的主要内容

鲁迅的小说从娱乐的角度来讲是比较没意思的,甚至是比较枯燥的,所以读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你好像要拷问作者,有时又好像要拷问自己。

小说开头第一句就很特别——

“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这是一个暗示:“死亡的轮回”的沉重阴影将笼罩小说人物的命运,以及整篇小说。

小说的叙述也从“送殓”始:魏连殳一直跟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这个祖母其实不是他亲祖母,是他的父亲的继母。后来祖母死了,他从城里赶来奔丧。他是有名的洋学堂里出来的异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紧张:他来了,能否按照我们的传统规矩办事呢?于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穿孝服,必须跪拜,必须请和尚道士。魏连殳来了,大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而且他装殓祖母的时候,非常地耐心,这些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当一切都正常进行,许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为孝子却一声没响,大家都在哭,他不哭,这就引起了“惊异和不满”,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

“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孤独者中魏连殳形象

《孤独者》讲述了一个过去的激进者如何走向毁灭的过程。主人公魏连殳和鲁迅一样,也是个近代知识分子,他学生物,教历史,爱读书写作,也因为写文章而遭人攻击。这些经历都和鲁迅十分相似,甚至连外貌也相像,矮小瘦削,头发蓬松,须眉浓黑,两眼在发光。他的孤独与其说是外界强加的,毋宁说是自己制造的。最后,当他的生活目的被夺去时,他终于走向了毁灭的道路。他最后的“堕落”也有些像“狂人”的结局。

魏连殳的悲剧,主要原因是经济上的,是生存、温饱的问题。这样的生存环境,恰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遭遇挫折,启蒙思想逐渐落潮之际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孤独者》与其说是在讲述魏连殳的故事,倒不如说是鲁迅在卸下自己的面具,袒露血肉,进行自我解剖的作品。这是一种反抗绝望、勇敢正视人的生存困境的生存哲学,充分体现了鲁迅勇于自剖的精神。

魏连殳、N先生、吕纬甫、涓生和子君、作家夫妇等等,鲁迅笔下的苦闷者,思考着的知识者,在诉说、表现孤独的过程中,就显示出一种摆脱孤独的去向或努力。这类人物的特征是,他们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但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势力过于强大,他们的理想终于走向了毁灭。由于思想的觉醒,这类人物的内心是丰富的,但由于传统思想势力的强大,他们的内心愿望极难转化为外部的行动,在反封建的行动上受到了环境条件的强力限制。

祝福祥林嫂读后感

鲁迅在《孤独者》告诉我们封建势力固然强大,但不能像魏连殳那样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妥协消沉,这样革命永远也不会成功。

1、鲁迅《孤独者》所写的男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位接受过民族思想熏陶、接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份子,但辛亥革命失败后他陷入了“仿偟”,在故乡偏僻的小山村以前他被同乡人看成为“异类”。

2、因为他有理想又留过洋,因此周围的人们都看不惯他,而他也看不惯封建礼教看不惯那些被封建礼教毒害的人,因此他成为了这个社会的“孤独者”。

3、但这位“孤独者”却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下,发生了转变。魏连殳在祖母入殓时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他虽然同意族长、亲戚和村人拟定的旧风俗入殓,但这种妥协只是为了让这些人事先设好对魏连殳的“批判”付诸东流。

4、他知道乡里的人不会给他“争辩”的机会。但这时他整个人是充满着精神和斗志的,就像原文说的那样,这时他的两眼黑气里发光,在进行各项封建风俗时,他的神色不动,一直保持着对于封建礼教的蔑视,在葬礼上他没有掉一颗眼泪,在祖母灵前只是弯了弯腰。

5、但葬礼结束后,他却放声大哭,他忍住悲痛,直到没有封建礼教的仪式了,才流露自己的真情,我们可以看到魏连殳对于封建礼教的斗争性之强。

彷徨《孤独者》读后感

对于孤独的人来说,合群,只是换一种方式孤独着。

有一些人从生下来就是要承受孤独的,他们的身边没有同类,并不是他的地位高于众人,而是他的人格不愿意让自己和世俗妥协。

在这个肮脏的时代里,他唯有高高在上,来保持自己对于人生的最后一丝尊严。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的一生都是孤独的,哪怕有一天看上去他走入人群,其实也不过是换另一种方式去独处,他的内心仍然承担着孤独的煎熬。

在1925年10月17日,鲁迅的一篇文章《孤独者》收录在《彷徨》之中,在此之前从未在任何地方出版过。

在创作这篇小说的时候,正值五四的低潮期,鲁迅是苦闷,更让他苦闷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环境,更是因为他曾经信任和帮助的人,出于各种原因逐渐与他疏远,甚至站在了他的对立面,这些事情让他怀疑自己所坚守的精神,让他对于曾经坚信不疑的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了困惑。

在这种状态下,他写下了《孤独者》这篇小说,这篇小说借由魏连殳这样一个人物,讲述了一个不愿意向世俗妥协的灵魂,在世俗之间纠葛和痛苦的事情。

魏连殳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的与众不同是从内心到灵魂,再到自己的言行,处处都流露着他对人生有着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积极探寻人生的意义,他不爱世俗,但是为了自己和朋友却选择坚强的活下去。

以上就是孤独者鲁迅读后感的全部内容,1、《孤独者》讲述了一个过去的激进者如何走向毁灭的过程。主人公和鲁迅一样,也是个近代知识分子,他学生物,教历史,爱读书写作,也因为写文章而遭人攻击,这些经历都和鲁迅十分相似,甚至连外貌也相像,矮小瘦削,头发蓬松,须眉浓黑,两眼在发光。最后,当他的生活目的被夺去时,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