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辑推荐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的心得体会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将中国哲学历史分为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和近代哲学三个阶段,详尽探讨了各个时期的思想家与哲学发展。在子学时代,冯友兰着重展现了这一历史动荡时期思想家们的活跃与多元化,如诸子百家的涌现,是封建社会大变革的产物。而经学时代,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起,那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国哲学简史议论文

我所说的哲学,是对人生进行系统反思的思想。每个人只要还活着,就在人生中。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们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性思考,并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种思想之所以被称为反思的,是因为它以人生为对象。无论我们是否思考人生,是否谈论人生,我们都在人生之中。

在未来,人类将以哲学代替宗教。这与中国传统观念相符。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冯友兰

本周晨哥将分享一本中国经典书籍——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我将通过几期文章,梳理出此书的一些重要内容。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是对中国从古至今的哲学发展情况做出的一个简要梳理。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主要讨论的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六家——儒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法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500字

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总言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比较好。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精装典藏版,这是一部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被称为100年才出一部的伟大著作。

冯友兰晚年回顾自著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承认其弱点之一,在“讲佛学失于肤浅”。林志钧看过书稿坦言:“讲也就是这么讲,可是总觉得不是那个样子。”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三联书店,1989年,227页)冯著谈佛学,集中于东晋至唐一段,见下册第七、八、九章,十章三节又略提及。问世后各家书评,对此大都语焉不详,惟有两位佛门弟子力辨之。二者似乎宗派不同,今述其说,以为理解冯《史》之助。

《中国哲学史》是2011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友兰。是冯友兰所著的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名著。

冯先生自谓就内容而言,此书有两点发先人之所未发,而后来也不能改变的:一是将先秦名家分为合同异、离坚白两派,二是区分了二程思想的不同。

中国哲学简史书评100字

看完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本书的原版是英文书,是写给欧美大学的教科书,我看的是翻译后的中文版。

全书内容很多,而我的记性又很不好,所以就随便摘几个我能记住的知识点吧。

中国先秦百家哲学的终极目标是--内圣外王。这并不是说要成为君王,而是说要成为精神和人格极致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圣人,各个哲学流派的修行方式不一样。

道家与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是一种修身哲学,而道教却是一种宗教和迷信,虽然道教也采用了道家的典籍。道家的终极目标是成为“无知之知”的快乐圣人,而道教却是炼丹成仙或者长生不老。

中国佛教的禅宗,其实是印度佛教和中国道教结合的产物。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后期,由于禅的兴盛,佛教和禅几乎成为同义词。胡适也曾经考证过,在菩提达摩西来以前中国就已经存在禅的萌芽。而菩提达摩的到来,完善了禅宗的“正统”身份。

中国哲学喜欢使用负的方法,而西方哲学却大多采用正的方法。例如《道德经》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他只告诉读者“道”不是什么,而全书到最后也不会告诉你“道”究竟是什么。

秦始皇和汉朝皇帝做了相同的事情,却因为手段不同,而结果大不相同。汉朝继承了秦朝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在思想方面也同样进行了统一的努力。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400字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将中国哲学历史分为子学时代、经学时代和近代哲学三个阶段,详尽探讨了各个时期的思想家与哲学发展。

在子学时代,冯友兰着重展现了这一历史动荡时期思想家们的活跃与多元化,如诸子百家的涌现,是封建社会大变革的产物。而经学时代,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起,至清末结束,尽管有理学和心学等重要流派,但哲学家们的思考都受限于儒学的主导地位,服务于国家和立身安命的理念占主导。

然而,经学时代的思想缺乏独立创新,以服务皇权为主,导致哲学家们逐渐失去了自由创造和独立思想的能力。冯友兰先生在书中指出,近代哲学的空白,源于尚未出现能够自成体系的新时代思想家,哲学史仍处于创造阶段。

尽管冯友兰提出了“境界”说,强调哲学的“安身立命”作用,但这并未跳出经学的框架,未能揭示哲学的本质和使命。相比之下,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分别从绝对理念和主体创造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而现代哲学则强调精神能动和人的本质揭示。

冯的划分方法,虽受罗素影响,但并未充分揭示哲学内在的逻辑发展,与全球哲学史的进化趋势并不完全契合。因此,《中国哲学史》在对近代哲学的探讨上显得不足,留下了有待填补的空白。

以上就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