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阅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我深感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揭示了革新面临的巨大挑战。1938年的著作中,蒋廷黻揭示了自强运动时期,尽管奕䜣、文祥和曾国藩、李鸿章等努力推动,但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使改革成果难见成效。革新意味着与旧势力的激战,而中国长久的专制传统使得守旧力量强大,改革之路尤为坎坷。那么,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书一个总论和五章内容,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总体思路是外患、内忧以及四个救国方案。之前从导师那得知这是一本好书,后来发现在近代史研究中它的确算是一本传世性的经典著作,尽管蒋是以“初步报告”写出的书。下面将笔者总结该著值得称道的几点记录下,暂且作为粗浅的读后感受就教于大家。
1.近代历史写作的主旨。
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这是蒋廷黻先生在总论末尾的一段话。我很欣赏的原因是他强调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的分析,这是一个做到容易做好很难的要求。从书中蒋对外国列强、中国顽固派、剿夷派、抚夷派、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革命等等分析中,我能够感受到由客观和深刻带来的感动,具体可见下文的展开。
2.新异的人物评价
蒋对近代历史上“粉墨登场”的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对诸如顽固派、义和团、太平天国虽然不乏正面的描述:认为"他们(顽固派)也是爱国份子",但重点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无知。
读后感|《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的作者蒋廷黻先生生于1895年,他是经历了中国近代变迁,并且对中国近代变化有独到见解的一位史学家。与其他大部分史学家认为西方人的东来就是殖民、就是入侵不同,他着眼于他的世界史观,全球史观,从人民本位的角度上提出了截然不同乃至根本相反的看法。他构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体系和叙事框架,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蒋廷黻在1931年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书,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颠覆了林则徐的英雄形象,并突出了琦善的作为和意义。蒋廷黻先生对琦善这样评价: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在军事方面,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在外交方面,他实在是远超时人,因为他审察中外强弱的形势和权衡利害的轻重,远在时人之上。虽然,琦善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算重要,宣宗以后又赦免了他,使他作了一任陕甘总督,一任云贵总督。他既知中国不如英国之强,他应该提倡自强如同治时代的文祥及曾、左、李诸人,但他对于国家的自强竟不提及。林则徐虽同有此病,但林于中外的形势实不及琦善那样的明白。这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与当今理性看待任何事物的观念不同。这篇文章在当时可谓在一众吹捧文章中鹤立鸡群。这一现象,也激发了蒋廷黻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浓厚研究兴趣。
从大英帝国到列强瓜分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间的这近二十年时间来,恰恰是以大英帝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国家的国家生产力、工业实力受到其催化也慢慢发展了起来,最终导致了英国等国的经济指数的快速增长;这也激发了欧洲各国开拓国外市场的欲望,而版图巨大、历史悠久的古老中国就是他们的目标之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并没有吸取教训,而与大英帝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只是像蚊子叮一样使大清王朝无动于衷。中国的闭塞腐败面对英国的空前强盛,就像是待宰的羔羊般任人宰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欧洲其他国家也意识到了中国市场与其贸易潜力的巨大,从而都起了攻打中国的念头。
然而这一时期的大清王朝仍然深陷“上朝天国”的固执中无法自拔,没有意识到在中国之外的国家都陷入在工业革命进步的水深火热中。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都源于我们古代清朝人的无知与腐朽,还有那深植于内心的“天朝上国”的顽固不化;我们对于外交的无知也相应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古代大清王朝的覆灭与被列强瓜分的命运。
总而言之,在读完《中国近代史》一书后,最直观的体验就是蒋廷黻所述的“近代化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我愈加感觉到了身上所负的责任之重;不仅如此,我也同时在这本书中对于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更佳深刻的了解,而通过这样的了解,我不仅仅知道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也开始思考我们如何才可以不重蹈古代中国的覆辙,思考我们复兴中国的方法。
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算起,时间只有一百多年,但却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蒋廷黻用他自己称之为“简略的初步报告”的一部只有五万字的小书,却能条分缕析,将近百年的时事写得深入浅出,充满真知灼见,成为一个时代的学术精品,堪称奇迹。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的广告词:比小说还好读的历史。用小说笔法写历史,固然让历史摆脱了枯燥,但也同时影响了对真实历史过程的理解。以至于读过之后,脑子里只剩下些名人轶事。读《中国近代史》则不同,虽然它也象小说一样好读耐看,却能让人在获得阅读快感的同时,把握近百年历史的脉络,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对历史问题的理性诠释,境界大不同。这大约就是《中国近代史》能成为传世名作而《帝国政界往事》只能成为畅销书的原因所在。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自1928年在清华教书时起,蒋廷黻已经有了一个长期规划,准备用十年时间写一部中国近代史,并为此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可惜的是,从1934年起,蒋廷黻就开始走上仕途,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学问了。所以,这本书,是蒋廷黻的代表作,也是他学术生涯的终结。书中,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历史材料的堆砌,甚至没有多少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描述,是他对历史资料融会贯通后的思考,是精品中的精品,说它达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花了差不多一天时间读完了蒋廷黻(fu 第三声)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此书也只有区区5万来字,但作者却向我们清晰地刻画了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民国初期北伐这段我们中华民族屈辱与多难的历史。 先简单介绍下作者蒋廷黻先生。 蒋廷黻先生(1985—1965),湖南人。少年及青年时代在美国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先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那时候有志的知识分子都以“天下为己任”,寻求着救国救民之路。蒋廷黻先生在美国求学时便意识到,唯救国必从政,唯从政必研史,以史为鉴,从史中思考民族自强之路。蒋廷黻先生后来应国民党政府之邀,先后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曾任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后来国民党退到台湾之后,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后调任“驻美国大使”。 再说说这本书。 《中国近代史》首先并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更不是编年体史书,只是给读者一个历史的框架,透过历史向读者述说救国与强国之道,虽然全书只有5万来字,但基本记述了那段历史中重要的人物与事件,比如,虎门硝烟,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 鸦片战争在作者看来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
以上就是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后感的全部内容,蒋廷黻先生在美国求学时便意识到,唯救国必从政,唯从政必研史,以史为鉴,从史中思考民族自强之路。蒋廷黻先生后来应国民党政府之邀,先后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曾任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联大使,后来国民党退到台湾之后,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后调任“驻美国大使”。 再说说这本书。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