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约读后感?读阳明先生的《教约》,我又深刻地体会了这一点。当然我并不是说他说的是错误的,而是要因时代的变迁,也要有所改变,即与时俱进。《教约》中说,遍询诸生中有一问,”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我想,现代人对于这条基本是做不到了,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与父母分开居住了,那么,教约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人流传下来的东西,肯定有其精华所在,因为优秀而流传。但我始终有一观点,对于流传下来的,即使是精华,我们也须带有批判性地去阅读,而不能像对待天理一样,全盘接受。
读阳明先生的《教约》,我又深刻地体会了这一点。当然我并不是说他说的是错误的,而是要因时代的变迁,也要有所改变,即与时俱进。
《教约》中说,遍询诸生中有一问,”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我想,现代人对于这条基本是做不到了,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与父母分开居住了,在形式上,肯定是做不到了。
因此,对于温清定省之仪,我们只能放在心里了。只要有心,我觉得也算做到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守老人特别多,这已是一社 会问题了,怎样善待老人,怎样才算孝,已不能一句话就能讲清了。虽然有个人问题,但同时又是社 会问题,这并不是光靠个人来解决的,如果仍像古代那样,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那就是一个僵固的社会了。
这也许是古代与现代的不同。在古代,相对封闭,交通又不行,生活在相对固定的位置,活动范围小,这温清定省可能是 可以做到的。但现代社会,飞机、高铁等现代化工具的出现,已不像以前那样有固定的位置了,人们生存的生活空间范围太大,要仍像古代那样,怎么可能呢?所以时代的不同,其孝心的表现方式也就不同。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古本序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本序读后感1
王阳明先生这篇《大学古文序》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时年47岁,他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在江西和广东等地平定了众多叛匪,功德卓越。他一边工作,一边讲学和写作,前面分享过的《祭浰头山神文》和《教约》两文均写于此年。
《大学》原是《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其著名的词句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所说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大人即具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胸襟的人)、“君子之学”(君子即责任和道义担当的道德模范者)和“仕子之学”(仕子就是心系百姓为百姓谋利的官员)。《大学》成文于战国末期和西汉之间,记载了儒家修身的主要次第,受到历代大儒的推崇。
后代儒学者怀疑因错简而导致《大学》原文的篇目次序有误。北宋大儒程颐和程颢先后编撰《大学》原文章节为《大学定本》。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他认为《大学》有“阙文”(阙文指有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遂对《大学》“移文补传”。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读《致良知》有感4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致良知》有感 篇1
《教约》在本篇文中,教育是人遇到人最美好的事业。
1、“每日功夫,先考德”。从这句话说明先生是告诉我们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对于我们而言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那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凡事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
2、劳逸结合。在工作中,同样也是非常注重劳逸结合。通过文化节及运动会丰富我们的工作及生活,既可以让我们充实的工作,又可以让我们借此机会活动一下筋骨、缓解一下疲劳。
3、适可而止。
“以德育德”也是以工作规范为标准,时时刻刻处处体现领导及员工的行为,淡化个人名利,踏踏实实工作,本本分分做人,静下心来工作,以“身正”的形象去示范员工感化员工,对员工及客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对员工未来的发展、生活乃至是否能够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对德育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使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行,为员工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销售的工作每天接待不同的客户,并且从基本的迎送问追到环境卫生、商务礼仪、员工满意度等等,都要进行,从致良好的教育,良知学习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去除浮躁、冲动心理,凡事要从员工及客户的角度出发考虑,耐心地对其进行说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其做的差进行负激励,以维护企业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以上就是教约读后感的全部内容,读《致良知》有感 篇1 《教约》在本篇文中,教育是人遇到人最美好的事业。1、“每日功夫,先考德”。从这句话说明先生是告诉我们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对于我们而言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那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凡事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2、劳逸结合。在工作中,同样也是非常注重劳逸结合。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