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编辑推荐
  • 道士塔读后感,道士塔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道士塔读后感?《道士塔》读后感1 这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道士塔》。故事讲述了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结果外国人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数计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这是一个历史杯具。遗憾、愤怒、痛恨在我心中交杂。那么,道士塔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余秋雨的道士塔为题有何意义

    《道士塔》读后感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觉却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个字:“我好恨!”恨愚昧无知、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数不清的贪官污吏,把珍贵的文物随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们为什么不把密室得再隐蔽些、再牢固些,让文物过一百年再重见天日,让我国的研究者们好好地钻研。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一声憨厚的笑、一具无知的身躯、一方惨白的石屋、一缕尖锐的炊烟、一支载着一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车队、一抹凄艳的晚霞、一片颤抖的清单,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我们应该反思。

    道士塔读后感800字

    先生站在莫高窟的大门前,所引发的悲怆情怀,和蒋勋在《久违了,故人》中对於我国文物留亡在外的深层悲痛,有著相同的情结。 只是在《道士塔》中,能随著时空的交替,身历其境的看那中国的疮疤,固然生动,却更难平息心深处的悸动!

    莫高窟是中国珍贵的艺术宝库,在历史上所闪烁的腾然金光,轻易地掩没在王道士的无知下,那永久性的学问在他眼中也显得微不足道,他正用已被中国心血染红的刷子,将我们的文化记忆刷得惨白,我不禁和作者同声呐喊:「等一等!!」但这场戏剧似乎没有停止,且更令人触目惊心!

    此时,外国车队带著不解,「顺利」地将中国瑰宝运离国土,千佛跃动,震撼著你我,我要问:「那面容是否依然安详?」希望一切只是排演,我要你停止啊!

    不过讽刺的是,连满清末年的官场文化,也是保存古迹的最大敌人,我又再次掉入充满「恨」的情境中,连中国的专家也是强忍著屈辱,加紧钻研敦煌文化,在没有太大的激动下,默默地离开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这才是最大的无奈和悲痛!

    在余先生的妙笔下,历史故事已被影象化,我彷佛是过去历史的当事者。 然而属於中国的遗迹竟无法安然长久保存,令我无限的感慨,如先生所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悲剧,身为中国人却不能阻止历史,随著无知及莫高窟前两道深远的车辙,文明的璀璨变成了暗淡,泪雨真诚,为了中国的悲哀啊! 这一切怎一个「恨」字了得!!

    余秋雨道士塔的启示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道士塔》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道士塔》读后感1

    这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道士塔》。故事讲述了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结果外国人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数计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这是一个历史杯具。遗憾、愤怒、痛恨在我心中交杂。我很王道士因为一点小小的恩惠,就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文物就这样拱手让人了,同时,也为我们无能、落后的民族发出一声叹息。或许,旧中国真的是饥不择食。也期望,这样的杯具永远不要发生了。

    《道士塔》读后感2

    感看着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每每想起余秋雨的《道士塔》我的心中不免有些寂寞又有些憎恨。

    在莫高窟有几座道士塔,塔中住着一位姓王的道士,他看不惯敦煌石窟壁画和雕像,就找人将雕像砸碎,将壁画涂坏。偶然他发现了藏经阁,但他却没有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而是低廉的价格或卖或换与外国人做了交易。更悲哀的是当时腐败的政府一点也不重视,官员们也在贪婪的吞食着这些国宝,来换取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

    如今莫高窟经过多方的保护和修善,我们又可以欣赏到一些古老的敦煌文化了,但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

    道士塔的启示和感悟

    读余秋雨道士塔有感1

    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余秋雨的《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胜古迹以及他的感受。

    读这篇文章时,会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为身为一个炎黄子孙,当你看到因为王道士和那些官员的愚昧无知而使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敦煌石窟内的敦煌文物被外国人以一点点的钱才买走时,我相信,你也会感到十分难过。

    如果,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员中的其中一方能够重视那些文物,也许,这些文物现在就不会在外国的博物馆里,而在我国的博物馆里;也许,我国科学家现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钱财购买拍摄敦煌文物的胶卷,而我国科学家就能用实物进行研究。可惜,这一切,只是如果。

    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人不重视敦煌文物?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那样的愚昧无知?虽然外国学者买走了敦煌文物,但他们能保护好,而王道士却用石灰刷白了画满精美的壁画的墙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烂,做成了粗糙的天师、灵官菩萨。

    文章中说过:“当外国人运着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的敦煌文物时,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滴血。”是啊,那震惊世界的文物,本应该是属于我们的啊!而现在,却被那些外国人拿走并令他们受世人瞩目。

    余秋雨道士塔读后感200

    赏析一:余秋雨的<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文章名为<道士塔>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赏析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的根源所在.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赏析三:道士王圆箓长眠于敦煌莫高窟已经70多年了.他是一个道士,最终却沉睡在了佛的怀抱,受到佛的永久庇荫,不能不说是非常罕见的例外.更有意思的是,从古至今,王圆箓大约还是道教史上惟一一位在死后得以建塔的道士,而且在莫高窟,而且安葬他的那座塔,比别的塔高而且大.这两点例外,已是难得的殊荣,足以表明他的不同寻常.

    赏析四:余秋雨的王道士 ――评《道士塔》中的王道士形象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 刘玛林

    说余秋雨先生是当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人一点也不过分.且不说过去的辉煌,单是近来的批评就够了.

    作者看重《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开篇之作;批评者也看重《道士塔》.特意弄了一个《道士塔》的评注版.(附文后)

    要说《道士塔》,王道士是个关键人物.看重与批评,分歧就出在王道士身上.

    在《道士塔》中,作者既写出了王道士作为文物破坏者与文物出卖者的身份,破坏了敦煌的壁画,破坏了敦煌的雕塑.是敦煌的罪人.又写出了王道士的无奈.出身农民,生活所迫,当了道士.改善居住环境,粉刷房子,塑造天师灵官.在他看来,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至于出卖文物,更看不出有什么不合适,要王道士去识破外国掠夺者的阴谋不现实;把文物保护的重任都压在王道士身上更没道理.所以作者有文中写道:”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以上就是道士塔读后感的全部内容,《道士塔》读后感1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篇幅不长,讲述了一个敦煌的道士,曾经无人知晓,但他所做的事情让人们开始注意他。他被记录在历史里的一个隐晦的角落中。他,叫王圆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