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编辑推荐
  • 论语第二章读后感,论语200字读后感

    论语第二章读后感?读《论语》感于“君子周而不比”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简言之就是“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这可以作为我们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准。 君子和小人有道德高下之分,是显然的,那么,论语第二章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后感1

    这学期,我们背诵了闻名中外的《论语》。这本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许多话,都让人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是曾子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够不够尽心呢?与朋友交往够不够诚实呢?老师教的知识够不够熟练呢?

    背诵着这句话中,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时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门上面去了。他怎么弄都弄不下来,我见了,对他说:“我帮你把乒乓球弄下来吧!”我想了一会儿,便拿起扫把。可是,弄了半天也没把球弄下去,倒把我自己给弄的头晕眼花的。我想:做什么事情不能靠蛮力,要动脑筋想办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楼梯上不就高了吗?于是,我站在楼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给弄了下去。

    我不仅能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还很讲诚信。二年级的时候,我背着妈妈,偷偷拿了一块钱,买了个笔。我想:要是被妈妈发现,那不是得挨一顿嚷,而直接对妈妈承认错误,只是被妈妈说两句而已,以后改正错误就可以了。

    论语学而篇第一篇第二章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

    论语学而篇第二则读后感

    读《论语》感于“君子周而不比”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简言之就是“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这可以作为我们区别君子、小人的标准。 君子和小人有道德高下之分,是显然的,但如何区别却是一个古今中外都很难解开的题目。孔子的“周”和“比”就是为这一问题给出的一个关键的评判标准。 “周”的意思是:亲和、调合。也就是说在一群人中,君子可以亲和地对每个人。反之,“比”虽然也有“亲近”的意思,不过以具体作比,就是说,在一群人中,小人只与喜好相近的亲近,对喜好不同的则施以打击。 我觉得小人爱亲近喜好相近的,本来不算错误。每个人都可以保持自身的个性、爱好,遇到兴趣相投合的人,乐意与之相交,是人之常情。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因与黄庭坚、秦观等人兴趣相投,故诗文相酬,互相交好,你能就此说苏轼是小人吗?肯定不能。 相反,纵观苏轼一生的事迹,他非常符合孔子对于“君子”的评定标准。他的一生中,朋友有很多,相熟的更多,而且各个阶层的都有,有和尚、道人、底层百姓、商人、普通官员等。他们对他都很好,他被贬海南的途中,有一位经商的朋友不远千里一路护送。

    为政篇第二的感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而本章是学而的第1章。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关系到能否抓住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这一点,等我们研究完整部《论语》大家就知道了。

    古今注解在此处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孔子是说人生有三乐: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是交友之乐。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可生活告诉我们,读过的书再看第二遍,乐从何来?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学了一点知识便反复复习,既无趣又无益,哪里还有时间广泛涉猎?朋友来了高兴是不错,可也挺麻烦,担心对朋友照顾不周,乐从何来?受人误解多令人恼火,乐又从何来?

    我不能赞同“三乐”的解释。首先这是孔子说的一段完整的话,不是随意拼凑起来的,应该是要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君子之乐”,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情况在《论语》其他章节还没有出现过。南怀瑾先生认为,“学而时习之”是“学习要经常见习”,“有朋友自远方来”的远方指时间上的“远”,即后人中的知己。

    论语为政篇心得体会200字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

    有酒食,先生馔③,曾是以为孝乎④?”

    【今译】子夏请教孝道,孔子说:“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最难。有了事情,子女替他们效劳;有酒有饭,让长辈先享用,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难道这样也算是孝吗?”【注释】①色难:子女和颜悦色侍奉父母是件难事。色:指脸色,表情。②弟子:晚辈,指儿女。③先生:父兄,长辈。馔(zhuàn):吃喝。④曾:副词,难道。是:代词,这,这样。【评点】本章继续论述孝道。从“色难”这一角度启发人们奉养要承父母之欢。对父母孝敬的话,表现在自己态度表情上,必然是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心中一分孝,外表就有一分悦。所以真正的难不在“色”,而是心中的“敬”。正因为不在“色”,孔子才说“色难”。心中对父母“敬”,和颜悦色就自然流露。心中不“敬”,才出现强颜欢笑。可见,本章内容是前章的深化。

    孔子为什么要用“色难”来回答子夏问孝呢?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论语集注》卷一)孔子根据其失而启发之。从这一点可看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以上就是论语第二章读后感的全部内容,正因为不在“色”,孔子才说“色难”。心中对父母“敬”,和颜悦色就自然流露。心中不“敬”,才出现强颜欢笑。可见,本章内容是前章的深化。孔子为什么要用“色难”来回答子夏问孝呢?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论语集注》卷一)孔子根据其失而启发之。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