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活教育读后感?..那么,陈鹤琴活教育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家庭教育读后感。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
。陈鹤琴老师是中国现代儿童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在他看来,小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国民教育与造就人才的开端,同时担负传承、发扬优秀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奉献的红烛。面对这些赞美和敬仰,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无疑是自豪的,然而,面对汹涌而来的新世纪大潮,我又是困惑的。因为,时代在变,对教师的要求也在变,我不禁也在问自己:今天,该怎样做教师?“以人为镜”,方能扬长避短。我不仅要做一名有“积极感、目标感、学历感、约束感和专业感”的教师,我们还要用“教育的智慧,让真爱绽放出灿烂的花朵”。通过学习,我认为作为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若要给孩子一杯水,我首先不是要有一桶水,而是要有长流水,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一生不懈地追求。
教师应如同春风一般,让每位学生都沐浴其中,又伸展自如。在关注全体学生学习共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和关照到不同学生的学习个性及差异,提出分层次的问题,由易到难,呈现有梯度的教学过程,由复习巩固旧知向引入新知转变,布置可选择的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完成相应的作业,实施个性化评价,如good、great、cool、wonderful、excellent等,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位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充满爱心的职业,只有真正走近、关爱学生,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差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习个性,实施因材施教,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通过课内外的示范与观察,及时调整教学结构,以学案定教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相长。一个理想的教师,第一要有健全的体格,良好的心境;第二要有爱护儿童的心肠,认识小孩的个性;第三要有研究的态度,要能多方采取新的教材与教法。对于一切,要假定它是错的,然后用证明的方法,找出对的地方,那才是真对。一个教师,他整天的跟学生生活在一块,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无形之中,学生都受着莫大的影响。所以有人说,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行为习惯、学养人格,都可以在学生们的行为上反映出来。因此,一个教师如果希望学生有好的表现,自己一定先要有好的表现。作为一个老师,都应时刻反省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才有可能及时纠正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也才有可能步入真正的教育殿堂,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教师应当以负责任的态度,带着爱心去实践因材施教,为那些在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援助,做到有教无类,实现教育的公平。《怎样做小学教师》精选陈鹤琴现代教育学说中关于小 学教育的理论学说, 文字简明,内容详细,道理深刻。由于结合了陈鹤琴先生多年的教育经 验、研究所得,文中所例举的大量的教学实例,为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今后还值得细细研读。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潘华珍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他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同其他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渊源关系的学说一样,活教育也是针对传统教育死板、僵化的弊端而提出的。他在《活教育发刊词》中,号召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脱离自然和社会,脱离儿童生活,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与儿童的经验隔离得太远。活教育要有活教材,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传统的课程科目本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主张从儿童生活出发,对课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各科打成一片,贯通起来。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一、教与不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清代颜元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陶行知先生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二、学与不学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他还对活教育与死教育作了十大区别的对比,读后感《《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活教育
死教育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孩子作中心当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孩子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四、分组学习,共同研讨。五、以爱以德来感化孩子。六、孩子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七、课程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以随时更改的。八、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九、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十、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教师(包括校长)是中心是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教师的活动。二、教育的目的在灌输许多无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无关重要的零星技能。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听”,教师口里讲,孩子用耳听。四、个人学习,班级教授。五、以威以畏来约束孩子。六、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管理孩子。
七、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孩子能否了解,不管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地上,一课一课地教。八、孩子呆呆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然像个小大人。九、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十、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关系。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xiaqia58
读陈鹤琴《家庭教育》有感
自从读了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后,感慨挺多的,方才发现我们教育孩子的诸多错误的地方。我深深地感到《家庭教育》这本书拜读晚了,以前对于孩子各方面的教育太随意了,现在我也深知教育孩子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科学学问。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父母,家庭教育的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有着同等的重要性,两者缺一不可。
在《家庭教育》这本书中所提及的很多方面的内容,放在当今社会依然实用,不愧是一本被奉为经典的家庭教育类好书。此书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以及贴近生活的实际经历,不仅介绍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而且列出了若干的教诲原则与办法。全书共十三章,从儿童的心理;学习的性质和原则;普通教诲法;卫生习惯;游戏与玩物;游戏就是任务,任务就是游戏;告诉你为什么孩子怕和哭;怎样学习待人接物的、做父母的一定要以身作则;;怎样责罚儿童;怎样使孩子的精力格外充沛、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等十三个方面探讨了生命生长的历程、以及父母的职责、儿童的养育。她还在这本书中对于“怎样做父母”这个问题进行了五次阐述,书中具备了很多的精辟见地和育子的实践经历。
书中详细地讲述了家庭教育的诸多原则,从一个经历过这些如今的
以上就是陈鹤琴活教育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