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编辑推荐
  •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1 读历史,从故事开始。李鸿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银幕,将注定会是一出悲剧。 时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纵有文士之大才,却难以一人之力抵抗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那么,李鸿章传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李鸿章传梁启超原文

    读《李鸿章传》有感

    李鸿章是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

    在高中历史课本上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涉及到李鸿章的篇幅.长时期以来,对李鸿章,国人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必要对李鸿章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开放性作业给学生布置下去。

    那么,就有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查找资料的书目,其中,有一本是很好的参考书,就是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我们向学生推荐这本书,自己应首先阅读这本好书。

    下面是我去年读了这本书后的读后感,你若读了,就想读这本书,我的推荐目的就达到了。

    读梁任公《李鸿章传》,不能自抑,故以成文。

    中国鸦片战争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是与李鸿章的个人际遇联系在一起的,他创建的淮军,成为太平军的劲敌.

    “淮军之初之上海,西人见其衣帽之粗陋,窃笑耻之,鸿章徐与左右曰:军之良益,岂在制服耶?须彼见吾大将旗鼓,自有定论耳。"至是欧美人见淮军将校之勇敢,纪律之整严,莫不改容起敬,而常胜军之在部下者,亦始帖然服李之节制矣。"

    引自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他创建的北洋舰队,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铁甲舰队,伊藤博文上船参观,目瞪口呆,惊的说不出话来。伊藤博文,日本首相,说起老同学严复,赞其才华过于他,而命运迥异,在伊藤博文任首相时,严复仅是一名海军学校教员。

    李鸿章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李鸿章传读后感1000字介绍如下:

    读历史,从故事开始。李鸿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银幕,将注定会是一出悲剧。

    时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纵有文士之大才,却难以一人之力抵抗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身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鸿章先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试图带着镣铐跳舞,在既有现状的束缚下举步维艰地前行。谁说他不曾想要施展抱负,办洋务,搞外交,重整军队,建设军工,他也曾寻寻觅觅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们所说,

    "虽然他(李鸿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绝佳的机会,但是他不能从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无数代的狭隘、顽固、变态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没有改变他在面对其他国家时,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态。"

    我们"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我们评论李鸿章先生在这内忧外患大环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国制。但换作另一个人,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做得更好。

    书本中反射的亮光

    《李鸿章传》一书选材来自媒体,但作为一个曾经的传播学渣,我始终对媒体传播的内容保持怀疑。媒体反映的事实通常是媒体想要传播给你的事实(但这种对真实性的怀疑容易让我们陷入不可知论),作者选取媒体的材料,单凭媒体的评价考量外交和中国官场的博弈,加之身为英国研究员带着既有立场来评论和展现材料,文章难免带有对中国的偏见。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三句话

    周瑜

    乱世是血腥和残酷的,也是最迷人的,因为它是英雄的摇篮。而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英雄是一面永不飘落的旗帜,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纵观中国历史,三国当属最迷人的时代。在三国的英雄中,周瑜是著名的一位,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才德卓越,智慧非凡,把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嫉妒心很强的人。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其它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周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赤壁之战,指挥者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取西川的计划,但却被周瑜抢在了前面,只是天妒英才,周瑜病死在伐蜀的路上,并非被诸葛亮气死。按真实的历史推断,周瑜会有更大的作为。

    周瑜出身世家,天资聪颖,少年时就才名远播,素有“江淮之杰”的美称。周家世受皇恩,周瑜算是汉皇朝的既得利益者,如果按照正常的成长轨迹,他应该是保皇派,即使不沦为汉皇朝的殉葬品,待乱局已定省悟过来时,也已经错过了创业的大好时机,注定一生难有作为。

    然而,少年时的周瑜通过对学长们的追踪调查,敏锐地感到一个乱世即将到来和儒学在乱世中的软弱无力。

    李鸿章传读后感500字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李鸿章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鸿章传读后感1

    读历史,从故事开始。李鸿章老先生的故事如果被搬上大银幕,将注定会是一出悲剧。

    时代的局面限制了人生的格局,纵有文士之大才,却难以一人之力抵抗国家分崩离析的命运。身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鸿章先生,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试图带着镣铐跳舞,在既有现状的束缚下举步维艰地前行。谁说他不曾想要施展抱负,办洋务,搞外交,重整军队,建设军工,他也曾寻寻觅觅上下求索。

    可正如他们所说,

    "虽然他(李鸿章)具有超凡的能力、绝佳的机会,但是他不能从桎梏了他和他的同胞无数代的狭隘、顽固、变态的体制中解放出来。他对西方世界的所见所闻,都没有丝毫动摇他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信仰,也没有改变他在面对其他国家时,以天朝重臣自居的心态。"

    我们"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我们评论李鸿章先生在这内忧外患大环境中,用洋器而不知改国制。但换作另一个人,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做得更好。

    书本中反射的亮光

    《李鸿章传》一书选材来自媒体,但作为一个曾经的传播学渣,我始终对媒体传播的内容保持怀疑。

    李鸿章后人一览表

    历史烟云,动荡流年

    ——读李鸿章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撰成一挽联: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严复的挽联是:

    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

    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

    袁世凯的挽联是:

    受知蚤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翊临淮壁垒;

    事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曾国荃的孙子曾广铨的挽联是:

    先太傅以后事累公,万国输诚,宏济远谋今绝响;

    予小生游欧洲就学,片长自效,追随多难为酬恩。

    陈夔龙的挽联是:

    帝命谥文忠,千秋论定;

    天生为社稷,旷世才难。

    庆亲王奕劻的挽联是:

    手挽乾坤,即今生荣死哀,公应瞑目;

    身骑箕尾,际此遗艰投钜,我更伤心。

    以上就是李鸿章传读后感的全部内容,读李鸿章传有感 (一)作为晚清朝政重臣之一,李鸿章在中国背负的指责和诋毁很多,自我们从中学课本中学到的历史以来,李鸿章这一“卖国贼”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众人眼中的李鸿章各不相同,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