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编辑推荐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王阳明知行合一感悟12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再次赞叹了王阳明心学令人惊异的神奇力量。正确的世界观,就要取消我们和外物的对立。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和别人闹矛盾了,误会解开就行,不用耿耿于怀,遵循规律,那么,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500字

    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却也被王阳明的心学所打动,被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服,同时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王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

    知行合一最简单的感悟

    知行合一:

    “知”即是我们心里的良知,内心遵循良知的指引,我们可以用“善”去适应外部的环境。

    “行”:有自己的良知理念后,需要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在实际中事上练,躬行实践。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激发自己内心善的种子,然后加以实践,二者同时进行,良知和行为,学问和修养必须是一致的。

    王阳明说:“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就是:心即理。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好奇心膨胀,对知识如饥似渴,从小立志做圣贤,把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刻放在心里,志存高远,不断有十万个为什么,连他的父亲王华和老师都觉得王阳明不切实际,不务正业,好高骛远,但他依然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值得学习,饱读经书,广泛涉猎,钻研军事,学习兵法,王阳明对任何一件事的痴迷程度有点惊人,日夜苦读,读书读到吐血,完全不输于《三字经》里的那句头悬梁,锥刺股 ~某同志还跟我说,有精力最好把图书馆书架上的每一字母开头的书至少读一本~瑾遵教诲,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我会努力的哦~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读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听到各种宣传或者大人们经常说“知行合一”四个字,那个时候对这句话总是一知半解的,不知道具体怎么操作才算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后来知道这是王阳明的思想,知道了心学,知道了龙场悟道,还知道了曾经在台湾言情小说里男女主角最常去看星星的“阳明山”的名字来自,对王阳明的敬仰。

    当我把生活中零散得到的一些信息串在一起后,惊讶地发现,原来王阳明以及他的思想早已经渗透进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早就在吸取着他的心学营养,这样不知不觉中老早就站在圣贤的肩膀上一点一点地建立起了人生观、世界观。

    说来惭愧,自从前年读过两本记录王阳明思想的书以后,我就再没有继续研读其他书籍。现在如果你要问我心学到底是什么,王阳明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了不得的经历和贡献,我可能只说得出一个大概,对其生平细节和思想脉络并不十分清晰。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曾经深受朱熹的影响,每天在家老老实实地格竹子、格石头,是所谓格物致知。在常年坚持的格物失败后,王阳明开始思考这条路是否走得通,在这样的疑问下,他慢慢地发现了另外一条的大道。透过这个小故事,我经常会反问自己,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对的吗,是要全听全信,还是半信半疑呢?

    通过王阳明人生经历,我再次发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重要性。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感悟及心得

    知行合一3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家训、家书、家规。

    家训:

    勤读书,读好书~

    真正的好书,都是历经大浪淘沙方能留下的那一点精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且无论是什么表现形式,它们都在宣扬着人类最纯粹的善,摈弃人类最卑鄙的恶。

    辨别能力很重要,虽然自己吧,向前两三步,又后退一步,但至少是进步了,如果看到一本没什么含金量的书还使劲逼自己看完那真的是浪费时间,要好好地选书,用心地读书,并把书中内容融入身心,才是真正地读到了书。

    要孝悌~

    王阳明说:“天地间的孝道,无非是莫让父母担心。明白此理,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是这样吧,可能很多事情,你的本意是想孝顺父母,但是很少会去思考这个行为会导致的后果,或许你已知了这个结果,但是现状你的第一反应让你可能会做出看似“孝”,实际却“不孝”的事情来。

    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学谦恭~

    人如果有不谦之心,无论做什么,都会徒劳无功。

    谦的反面自然是傲,居功自傲的人我们唯恐避之不及,自傲的人坐井观天还在沾沾自喜,我们疏而远之即可,真正的高手是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谦恭就好比一张白纸,空空如也,你想要写上什么文字,涂上什么色彩,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早被一些不良的色彩给遮盖住了,那怎么擦掉都会留下痕迹,有些事情,做错了,只能学会接受不想承认的事实,把它当做是一种美好的遗憾,学会不断清零,满则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嗯,谦卑自处,学会刷新价值取向,重新开始,持着自己是一张白纸的态度去学习,暂时把现有的知识储备放一边,等待下次启用,才会学到更多,方能厚积薄发。

    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原文

    善无憎恶之身,善而恶行。知善知恶是良心,善恶是一回事。

    -王阳明

    王阳明是大明帝国时期出生的著名心理学家,明代是朱子科学的主流,同时也反映了王阳明的苦难和他内心发展的障碍。

    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他接触到了Ma Zhe的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的,它不是由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也被王阳明的心感动了,被王阳明的“良心”所说服,并被他的新知识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王阳明也接受了学习的影响,并按照朱子的材料去了网格。当他去一堆竹子时,他什么也没有出去,所以他质疑科学的权威。他研究过道,想掉进空门,但没能成功。直到后来他才明白龙场的方式和他的思想诞生了。王阳明的弟子自龙场启蒙以来,为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王阳明的精神哲学是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良知和内心的平静。朱子声称要走到外面的心脏,而王阳明认为事情是在自己的心。只要良心是光明的,真正的意义是可以得到的,而现在所做的只是对内心的理解的实践。从龙场的曙光开始,王阳明的仕途变得更加光明,在江西南部利用自己的思想,禁止匪徒和安宁王起搏。我认为在他的头脑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头脑可以应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解释这是良心的功能。

    以上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的全部内容,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