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编辑推荐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古文观止读后感300字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由于时间有限我只是读了一遍《古文观止》,我深深的了解这对于我远远不够,所以我还会更细更慢的咀嚼这部作品,让自己能体会到文言之美,开卷有益古人诚不欺。《古文观止》,那么,古文观止的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300字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创作于2022.5.7

《郑伯克段于鄢》是《古文观止》第一篇。高中时学习这篇古文,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一是郑伯(即郑庄公)的老谋深算、城府在胸。

历史上的郑庄公是个小名人,特别是郑庄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领兵与之战于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时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史称“繻葛之战”。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从此之后,东周便进入了春秋时代,开始了诸侯国间无休止的征战。

但现实中郑伯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啥功绩,不是历史爱好者可能并不熟悉,很多人并不知道郑伯和郑庄公是一个人。然而,只要读了本篇文章(可能得对照着看完译文)的人,一下子就对郑伯老谋深算、城府在胸的性格了然于心。

这是因为文章极其精炼的把跨度二十多年的历史,浓缩在了几段简短的文字中,而且详略得当。文章里紧凑的描述了郑伯的三次隐忍。第一次隐忍描述的较为详细,君臣对话用了很多比喻,又是城池逾越了,又是蔓草不得不除了,总之就是请郑伯赶紧收拾老弟。郑伯的态度就是姑息忍让。第二次、第三次隐忍叙述的明显简略,两次隐忍加起来的篇幅也就和第一次差不多。这就是所谓的相同的事,不要啰里啰嗦反复说。

而等到共叔段真正准备动手之际,郑伯立刻做了决断,果断主动出兵,一战而定,这反应速度哪像是之前那个重度拖延症的郑伯;更令人惊掉下巴的是,共叔段所在的封地居然很快反叛,要说不是郑伯长久以来做了地下策反工作,哪可能这么快反叛旧主。

古文观止到底有多厉害

5.《郑庄公戒饬守臣》

古代的“礼”之一字有很多层面,用现代的概念很难尽述。这篇文章读完感受之一是郑庄公太会说了。郑庄公在其一生中多被史笔评判不守礼,而在攻占许国这一件事上却得到史书的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了国家治理上的何为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 ,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简言之,郑庄公在占领许国的这件事之上合乎礼,是因为他占领后,采取治理许国,稳定政权,安抚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孙的行为。在许国不守法度时讨伐它,伏罪了就宽恕它,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看清形势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且所作所为不连累后人。

6.《臧哀伯谏纳郜鼎》

感受一:古代中国的臣子有一种信念,很让人感动,前有僖伯谏隐观鱼,其子哀伯谏桓纳鼎,而无论隐公还是桓公都没有听取,但作为臣子依旧坚持礼法向君主谏言,不畏打击,所以久而久之,就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孔子家语》)”一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为忠君?是忠于国家和人民,而不仅是个人。

感受二:阅读古文觉得很难的原因之一是古代的制式很复杂,“...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藻率鞞鞛,鞶厉游缨,火龙黼黻,五色比象,钖鸾和铃,三辰旂旗...” 比如,绘有蛟龙的旗子叫“旂”,绘有熊虎的旗子叫“旗”,黑与白的花纹叫“黼”,黑与青的花纹叫“黻”...其实不仅是古代中国,从《圣经》旧约中关于会幕的描写,也是非常的细节,每一个建筑制式香料都有其专有的名词。

学古文观止给我带来的好处

读《古文观止》有感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部书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两叔侄编选评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问世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非常广泛。它的文章,总共不过200余篇,但却从某一侧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几千年的历史轨迹,上起东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兴亡,记录了众多贤哲的襟怀抱负。我读这本书,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

《古文观止》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李密的《陈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动情。一个父亲早丧,母亲改嫁的顽童,一个体弱多病的老妪。李密此时被举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经是年逾九旬,犹是风中之烛,摇摇欲坠。树欲静而风不止,恩欲报但亲不在,最为人生憾事。儒风自汉武一朝已经吹拂了几百年,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早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生根,更何况乌鸦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晋武帝任命的当天晚上一定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从他早时任职蜀汉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的表现来看,李密不是一个隐者,但如果此时弃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当时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举孝廉,让道德上的优者来管理国家。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简单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文观止读后感1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以上就是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古文观止读后感1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