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编辑推荐
  • 孤儿列车读后感,孤儿车是什么

    孤儿列车读后感?孤儿列车驶过黄昏,驶过黑暗,驶过黎明。窗外,扫过片片高楼和麦田,列车满载着憧憬与慌张,驶离了纽约的夕阳。作者为我们展开的,是一副人生的画卷。我们结伴上路,然后一站一站与故人挥手告别,最后发现只余下形影相吊的自己。可又不能不离,若一路犹豫,最后便又只得回到原点,回到我们所憎恶,那么,孤儿列车读后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孤儿列车简介

    《开往远方的列车》主要讲述了从美国纽约前往西部的十四个孤儿的故事。 接下来我整理了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开往远方的列车读后感】

    十四个个性迥异的孤儿乘坐“孤儿列车”去寻找“家”。有的孩子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充满爱的家,而有的孩子只是重新开启了悲剧的大门。

    女孩玛莉安一直坚信妈妈一定会等待她,但是,残酷的现实使她的梦想支离破碎。

    她没有见到妈妈,她的妈妈不仅没有等她,而且她根本不知道妈妈是否要等她。或许她妈妈不知道,或许不想要,或许已经不在人世。对于一个垦荒者来说,一切都有可能。

    虽然玛莉安没有找到妈妈,但一对和蔼的老夫妇——白洛克先生和太太收留了她。

    在西部风沙的洗礼下,玛莉安一定会幸福终生。

    垦荒者在美国一直都是很“有名”的。西部垦荒者身上总有一股倔强和惊人的毅力。比如我们读过的《草原上的小木屋》的作者罗兰,她的父亲带着全家去了大西部。她的家人,尤其是她的父亲,性格都有一些倔强。还有林肯总统,他一直坚持“半工半读”,最终,在无数次失败后,成为了总统。我相信,玛莉安一定会有所成就。

    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爱的、凄凉却又美好的故事。

    就像冰心老人说的:“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爷爷和月亮读后感800字

    愿随命运颠沛流离——《孤儿列车》读后感

    某一个阳光灿烂又寒风凛冽的日子,我躺在床上花了一天时间看完了《孤儿列车》。

    其实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因为书封上就写着“温暖无数心灵的希望之书”,而我对诸如此类的心灵鸡汤一向比较排斥。当初买回这本书的原因是打特价三本27,而三本中包含有一直想看的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和东野圭吾的作品,而我通常习惯把喜欢的东西放在最后(什么鬼习惯),于是我最先看了它,不过看完之后发现还是不错的。

    此前一直在拜读老师推荐的《人类简史》,非常喜欢,可惜这本书里思想的消化吸收需要时间,所以已经断断续续的拜读了半年,现在仍有50多页未读,且前面的内容也有些记不清了,有空的话再来一篇读书笔记。

    下面,正文。

    内容简介:本故事采取双线结构。第一条线是2011年,叛逆的哥特少女莫莉由于偷了学校图书馆的一本《简爱》不得不从事社区服务——帮一个91岁的富有老太太收拾阁楼,并引发了第二条线,老太太薇薇安一生的回忆。爱尔兰女孩妮芙随废材酒鬼父亲和发神经的母亲以及一票兄弟姐妹浩浩荡荡来到纽约,然而混乱而贫苦的生活一直没有转变,终至发生火灾,妮芙成为孤儿,被送上孤儿列车发配往中西部地区,沿途任人挑选领养,妮芙被一家服装公司的男女老板选中,更名多萝西。

    孤儿列车阅读

    编者按:茶香四溢,春日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倾洒下来,读一本感动的书,温暖一季的心情。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孤儿列车》读后感。

    当失落的重被忆起,当拥有的不值一提,那流连不走的幽魂,又有谁在深夜浅吟低唱。

    一条路,一条离家又归家的路,永无尽头。从卵石遍地的爱尔兰海边小村,来到纽约的一间公寓,再登上一辆满载孩子的列车,最后在明尼苏达州度过了一生。这是薇薇安的故事,也是那辆孤儿列车上其他乘客一生的缩影。

    离家又归家,无处是故乡。

    他们注定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别离,每一次的奔波都注定是一次取舍。该带上什么,又该抛下什么。财物、故人、又或是情感吗?

    无人不知轻装上阵多么重要,无人不晓轻装必须抛开重负。可是,又有谁舍得。痛苦的抉择中,退缩了无数的向往。其实拖累前进脚步的,是恐惧与迷惘,那是最难卸下的重担。

    人生很长,漫长到足以漫漶时光中的一切,模糊途中一次次的选择。但当阁楼的灰尘重被扬起,尘封的旧物会勾起尘封的记忆。失落的旧物,抛下我们的故人,他们其实都未离去。他们是我们身周萦绕的鬼魂,在恐惧时,在迷惘中,他们的低语总会让我们想起美好的曾经。顺着记忆向上漫溯,重拾的甜蜜会压过时光的苦涩,在日暮之时,找到过往的痕迹,那或许是人生最美好的瞬间。

    孤儿列车是真实事件么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略微伤感的书—《孤儿列车》。作者是英国的克里斯蒂娜.贝克.克兰,由胡绯翻译成中文。《孤儿列车》讲诉了发生在1854年到1929年间,从美国出发的一辆列车上载满了上万名无家可归孩子,他们在列车行进的沿途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九岁的爱尔兰小姑娘妮芙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在一场火灾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经过几番周折后妮芙来到了尼尔森一家,尼尔森将她改名为薇薇安,她终于又有了新的家人。如今薇薇安已经是91岁高龄,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她失去了太多,偶尔一次善心之举使薇薇安结识了另一个孤儿莫利,往事像潮水般向她涌来,通过帮助莫利,薇薇安找回了生命给出的答案。

    《孤儿列车》这本书非常好看,我觉得薇薇安的性格特别坚强,当自己的亲人因为火灾而丧命时,她并没有被伤心击倒,而是坚强的接受命运的安排,怀着希望踏上了孤儿列车,不向自己的命运低头。薇薇安也特别善良,在她91岁时认识了因为闯祸而需要进行社会服务惩罚的莫利,莫利也是一个孤儿,人们纷纷躲着她,觉得莫利是个“不良分子”。只有薇薇安帮助了她,给她社会服务工作将功补过。薇薇安也是个倔强的人,但她性格中的倔强是和她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因为薇薇安从小就失去了亲人,她只有自己照顾自己,所以养成了她不依靠任何人,自己独立承担任何决定的行事风格,渐渐地薇薇安就变得有些倔强,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

    孤儿列车读后感标题出么写

    “从一条河流走陆路搬到另一条河时,瓦班纳基人不得不把独木舟和其他所有家当通通带上。无人不知轻装上阵多么重要,无人不晓轻装必须抛开重负。没什么比恐惧更拖累前进的步伐,它往往便是最难卸下的重担。”这段写在最前面的出自邦尼·麦克布莱德的话,让我为之震颤。就算《孤儿列车》一书尚未打开,我仍然可以从书名及故事背景获知这本书中所蕴含的苦难。而苦难之路上往往布满的是“恐惧”——来自未知的“恐惧”,饥饿、寒冷、冷眼、责罚……这些可预见的苦难往往都不如来自未知的遭遇更令人恐惧。

    当线索人物孤儿莫莉出场时,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怪异和敏感来自于她所处的环境。从前各种奇葩的养父母,以及目前也并不算友好的养父母,还有孤立她的同学们……于是她走起了哥特路线,为自己披上了一副盔甲。她丰富的内心活动展示了她对生活的期望和失望,连犯个事偷拿本《简·爱》都会挑选一本最为破旧的即将被处理掉的,因为她能自主拥有的东西太少了。当然,也正是这次犯事,她被迫去做5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工作,从而有幸遇到91岁的薇薇安,并带领读者回到1929年的“孤儿列车”。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遭遇经济危机的英国人满心以为美国是片净土,那边遍地有工作的机会和金钱,于是一批又一批的英国人倾家荡产只为凑够去往美国的船票。

    以上就是孤儿列车读后感的全部内容,在雪地里走了一夜时,我内心满是愤怒;当我看到薇薇安与孤儿列车上的朋友“德国仔”重逢时,我不禁觉得喜悦;当我看到薇薇安得知爱人死去,即刻送走了自己刚诞下的孩子时,我觉得五味杂陈,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